第330章 抄家(2 / 2)

\"完全没有了吗?\"

康熙闻言,顿时一惊,追问道:\"粮草究竟去了哪里?\"

通常京城会储备大量粮草,至少可供半年使用。

粮草告急,你竟说仅剩不足一月?

“陛下,鳌拜率二十万大军出征,带走大量粮草。”

戈隆忙向康熙及文武百官解释。

以往户部虽有贪墨之举,但这回绝非其错。

京城原储粮草可供一年之需,逐年累积,本可保障京城在灾年亦有存粮。

然而,鳌拜出征时调走了这些粮草。

其实本无需如此,但鳌拜权势滔天,户部不敢违命。

他走后,户部仅剩一月粮草,新粮半月内即可运至,勉强能补足。

谁知汉军突袭,粮草无法入城,如今京城已不足一月之粮。

“户部现还有多少存粮?”

康熙听后颇为尴尬,转而问起粮商之事。

当初他为驱鳌拜出京,不惜耗费更多粮草,却未料到今日困境。

“启禀陛下,目前粮草仅够十日所需。”

户部尚书答道。

战时耗粮远超平日,至少多出一半。

“十日……”

康熙听罢,面色骤沉。

勤王大军需一月方能抵达,城中守军须坚持至少一月,然粮草仅够十日。

“速令搜刮城内粮商,优先供应军队。”

康熙沉思片刻,严令道。

户部无粮,不代表京城无粮。

京城众多粮商手中囤积着大量粮食,若能将这些粮食全部收归官府,足以供应大军所需。

然而,一位大臣忧心忡忡地进言:“陛下,此举恐使民间断粮。

粮商的存粮本为供给百姓,一旦尽数征用,底层民众便会陷入饥饿之境。”

康熙听后叹息道:“如今局势危急,顾不得许多了。

先确保军需,让百姓忍耐一时。”

稍作停顿,他又安慰众人:“诸位不必忧虑,朝廷定不会亏待各位。”

此言令众臣稍安,特别是几位汉臣,他们最怕自身家族成为牺牲品。

但康熙深知,他绝不能真正伤害这些官员,否则江山社稷难保。

就在此时,一名满身血迹的侍卫闯入大殿,神情惊恐地禀告:“陛下,大事不好!汉军已攻入城内!”

康熙闻言猛然站起,怒喝道:“你说什么?再讲一遍!”

侍卫低垂着头,声音颤抖:“陛下,汉军进城了……”

“怎么可能!”

康熙难以置信,周围的大臣也一片哗然。

他们刚刚还在商议如何防御汉军,转眼敌军便已入城。

“索额图,你误我!”

康熙情绪激动,一口鲜血喷出。

然而此刻,无人关心他的安危。

先前他为九五之尊,而今汉军进城,康熙的命运已显而易见。

顿时,满朝文武各怀心思。

“报,汉军已封锁皇城四门。”

大清亡,尊严尽失

康熙瘫坐在龙座上,面如死灰,眼神空洞。

方才,他尚是大清之帝,不过一盏茶的时间,局势已变。

京城沦陷,敌军竟已攻入皇城,而他却全然不知。

\"陛下!\"

纳兰明珠焦急地注视着康熙。

满族大臣纷纷围至康熙身旁,而汉人官员则远远避开。

在他们看来,既然能背弃明朝,亦可背叛大清,绝不会随殉。

忽闻巨响,太和殿大门被踹开,所有人目光齐聚门口。

只见一人策马而入,浑身透着凌厉气势。

随即,一名披头散发的老妇被强行推进殿内。

康熙一眼认出,那是自己的祖母孝庄太后。

随后,后宫众人——顺治的妃嫔、康熙的兄妹等也被押入殿中。

大殿顿时混乱不堪。

哭喊声四起。

\"住口!\"

吕布迈步入殿,一声断喝,却收效甚微。

他冷哼一声,手起戟落,连续斩杀三人。

殿内瞬间寂静。

吕布满意点头,单膝跪地,持戟行礼:\"恭迎陛下。

\"

刘煜随之入殿。

\"平身吧。

\"

刘煜点头示意,吕布谢恩起身。

吕布听后起身,沉声道:“陛下,我等愿降。”

此刻,殿内十余位汉臣急切叩拜于刘煜面前。

对他们而言,此乃最佳投降时机。

“你们曾为明朝之臣,清朝入关后又成了他们的臣子,如今却想归顺于朕?”

刘煜冷眼扫过众人,嘲讽一笑。

他对明史所知不多,但清楚明朝仅存近三百年便覆灭,祸根正是这些文臣。

堂堂明帝竟被他们误导至斯:先废东厂,自损武力;再裁锦衣卫,失察奸佞。

此后,皇帝唯听信文臣之言,终致大厦倾颓。

若其中真有忠良,也不会落得如此结局。

遗憾的是,明末东林党尽多无能之辈,十杀其一恐难净身,留下的皆是祸害。

结果,明朝连百万军饷都筹措不出,而这些官僚却个个富足。

李自成攻破京城时,他们率先投降,却被抄家灭门。

虽然后来李自成手段过激,但清军入关后,这批人立刻投诚,助清驱逐李自成,并甘愿继续为奴。

“子远。”

刘煜徐徐开口。

“臣在。”

许攸闻声趋前。

“传令锦衣卫,将城中所有官员,不论满汉,尽数抄家问斩。

另将这些人押下。”

刘煜语调冰寒。

“臣领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