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兵发徐州,新炮试射(五)(2 / 2)

就像饥饿的旅人看到了救命的干粮,干渴的行者遇到了清澈的泉水,定会不顾一切地扑上去,抓住这难得的机遇,让自己的家族之名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光芒。

巳时的日光仿若一位慵懒的旅人,渐渐拖着步子西斜而去,忙碌得如同不停旋转的陀螺的王承恩,马不停蹄地穿梭于京营大校场与皇宫之间。

一路上,他脚下生风,汗水浸湿了后背,却不敢有丝毫停歇,待他终于气喘吁吁地赶回宫中,侍奉在朱有建身旁时,已然到了巳时末,恰好赶上宫中用膳这一热闹非凡的时辰。

此时,殿内仿若奏响了一曲忙碌的交响乐,内卫小太监们仿若灵动的音符,正领着身姿婀娜的宫女们在殿内穿梭忙碌。

他们动作麻利,有条不紊地布置餐桌,将那一张张精美的雕花餐桌擦拭得一尘不染,随后又小心翼翼地摆放佳肴,一盘盘色香味俱佳的珍馐美馔被端上桌,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瞬间让整个大殿都弥漫着烟火气。

朱有建安然坐在殿中,正与内卫统领交谈甚欢,两人的笑声不时回荡在殿内,仿若驱散了所有的疲惫与阴霾。

那内卫统领今日气色格外红润,仿若被春日里最灿烂的阳光照耀过,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喜色。

缘由无他,只因在这一日,圣上竟破天荒地主动问起他的名字,还亲切地呼喊他,那声音温和得如同春日里的微风,全然不像前些日子那般,对他以“喂”“那谁”相称。

彼时的他在圣上眼中仿若一个可有可无的影子,而如今,却真切地感受到了圣上的关注与尊重,怎能不喜形于色?

他,自然是有个堂堂正正、掷地有声的大名,唤作王德化。

在这朱红宫墙围就的天地之内,论起地位来,那可真是与王承恩平分秋色、不相上下,以至于宫人们私底下常常将他俩并称为“二王”,仿若并蒂双莲,在宫廷这方池塘里各绽芳华。

王德化身兼数职,宛如一位身负重任的多面手,不仅稳稳地总领内卫以及禁军内伺,将宫廷的安全防卫拿捏得死死的。

手中还紧紧掌管着司礼监,那可是宫廷礼仪、政令传达的关键枢纽,兼任东厂副都督,如此一来,他在这深宫内院,堪称位高权重,跺跺脚,这宫墙都得颤三颤。

想当初,王德化仗着自己的权势与资历,平日里总是有意无意地想要压王承恩一头,走起路来都昂首挺胸,鼻孔都快能朝天了,那股子傲气,旁人一眼就能看穿。

可谁能料到,自崇祯皇帝性情大变之后,这宫廷里的风向就跟六月的天似的,说变就变。

朱有建独独对王承恩青睐有加,时常把他带在身边,有说有笑,对王德化却时常爱搭不理,张口闭口就是“喂”“那谁”,那语气就跟对待个无关紧要的路人甲似的。

虽说皇帝并未有撤换他的意思,言语间倒也还算和气,可这般不冷不热的态度,反而让王德化心中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他暗自揣测,圣上这般行径,究竟是何用意?

自己又该如何在这风云变幻的宫廷局势中站稳脚跟呢?

仿若置身于惊涛骇浪中的孤舟,一个浪头打来,都怕自己被掀翻了去。

说起来,朱有建起初那般作为,还真怨不得他。

想他刚穿越而来,整个人还混沌初开、两眼一抹黑之际,映入眼帘的第一个人便是王承恩。

说来也巧,前世里朱有建偶然浏览过一个视频,内容提及那位陪着崇祯皇帝走上绝路、被亲昵称作“大伴”的太监,正是王承恩。

这一印象如同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之中。

所以啊,当他初来乍到,茫然无措之时,本能地就亲近起王承恩来,倒也不是有意要冷落王德化,实在是缘分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