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蒸汽机图,初闻轮机(十六)(1 / 2)

至于何时它才能真正在铁轨上风驰电掣,畅行无阻,化作一道钢铁闪电,划破大明的苍穹,这一时间节点可就如同雾里看花,实在难以预估了。

毕竟,在这漫长的研发过程中,后续保不齐还会遭遇各式各样如同鬼魅般突如其来、意想不到的难题。

这些难题就像一道道关卡,需要工匠们逐一攻克,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尽弃。

朱有建轻轻叹了口气,似是在感慨前路艰辛,又似是在舒缓内心的压力。

他悠悠然地踱步回到桌案前,伸手拿起一杯早已沏好的香茗,轻轻抿了一口,那茶香仿若一缕春风,瞬间驱散了些许心头的阴霾。

随后,他惬意地躺倒在摇椅上,四肢舒展,尽情享受这片刻如同偷来的闲适。

正放松间,仿若一道灵光在他脑海中闪过,一个疑问如同破土的新芽,悄然滋生:

那轴臂究竟是如何实现顺畅转动的呢?

这疑问仿若一只小手,轻轻挠着他的心。

想到此处,他微微侧身,随口问向身旁一直默默侍立的王承恩。

本以为这只是个晦涩难懂的专业问题,没想到,王承恩竟仿若一位深藏不露的学者,对这个问题了如指掌。

当下便如同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给朱有建讲起了“科普课”。

声音不疾不徐,条理清晰,仿若在讲述一段精彩绝伦的传奇故事。

王承恩身姿笔挺地站在一旁,见皇帝有问,他先是微微躬身,以示恭敬,接着清了清嗓子,那声音打破了室内的静谧,缓缓说道:

“圣上有所不知啊,这弹子盘的来历,那可真是一部藏在岁月深处的传奇,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遥想春秋时期,那可是一个匠艺蓬勃兴起的黄金年代,公输班,这位被后世尊称为木匠祖师爷的传奇人物,就凭借着他超凡入圣、鬼斧神工般的技艺,创造出了这神奇的弹子盘。”

说着,王承恩微微眯起双眼,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当年的制作场景,

“他先是不辞辛劳,踏遍山川,精心挑选质地坚硬得如同钢铁、纹理细密的石头,而后耗费无数心血,耐心打磨,每一下都倾注了对工艺的极致追求,直至把石头雕琢成圆润光滑、仿若夜明珠般的圆球。”

“紧接着,为了让这圆球更加耐用、性能卓越,公输班又在圆球外面裹上一层熠熠生辉、光芒璀璨的青铜,宛如给它披上了一层华丽的铠甲。”

“之后,再次拿起工具,细细打磨、抛光,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瑕疵,如此这般,这特制的圆球便能在轮轴间轻盈起舞,用于轮轴的高效转动了,大大提升了器械的运转效能。”

“不仅如此,圣上,当时的工匠们还采用了一种名为石脂的油脂作为润滑填充之物。”

“这石脂啊,委实神奇,一出现就极大地减少了轮轴转动时那恼人的摩擦阻力,让轮轴转动起来如丝般顺滑。”

“后来到了宋朝,那位博古通今、学富五车的沈括先生,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下发现了这种石脂油,他惊叹于其独特的性质,还特意将它命名为石油。”

“并详尽地记录在了那本被誉为古代科技百科全书的《梦溪笔谈》之中。”

“沈括先生凭借着他敏锐的洞察力推测,这石脂或许是石油经过某种特殊的加工分离后,所形成的具备润滑功效的硬脂,为后世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再往后,时光流转到南宋时期,那可是一个海上贸易繁荣、造船业发达的时代。”

“南宋造船之时,也曾用过一种硬油,只是这硬油究竟是什么东西,好似一团迷雾笼罩,至今尚无定论,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而到了本朝,咱们匠人们在前人的智慧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所使用的则是经过重新加工后的牛油软蜡。”

“这牛油软蜡啊,质地细腻柔软,同样能起到良好的润滑作用,让咱们如今的器械运转得稳稳当当,为各项工程的顺利推进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有建慵懒地斜倚在躺椅上,起初漫不经心地听着王承恩讲述,可随着那话语如潺潺溪流般淌入耳中,他的神色渐渐起了变化。

待王承恩讲完,朱有建坐直了身子,脸上悄然浮现一抹红晕,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羞愧。

他,一个自诩来自未来、知晓诸多先进知识的穿越者。

如今竟在这些古老而深邃的历史知识上,被古人不动声色地“教育”了一番。

这感觉就像一个在众人面前夸夸其谈的学子,突然被老师点出知识漏洞,实在是有些汗颜,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朱有建听闻王承恩提及“石油”一词,仿若被一道电流击中,不禁微微皱眉,眉间挤出一道浅浅的沟壑,心中满是疑惑,一时间仿若置身于茫茫大雾之中,有些摸不着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