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蒸汽机图,初闻轮机(五)(1 / 2)

朱有建闻听此言,不禁目瞪口呆,嘴巴大张,眼睛瞪得像铜铃,脑海中迅速开启了一场飞速换算。

他心里暗自盘算:日行千里,按一日六个时辰、共计十二个小时来算,时速竟高达八十多里,换算成现代的计量标准,也就是四十公里左右。

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速度,究竟是什么样的概念啊?

这要是放到现在,虽说不算特别突出,但在那个时候,简直就是“神速”,足以让敌军望风而逃了。

许大匠就像一位沉浸在历史长河中的讲述者,并未停歇他的讲述,微微眯起眼睛。

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当年的盛景,继续娓娓道来:

“待到本朝,成祖皇帝那可是心怀壮志凌云,一心想要扬我大明国威于四海,让世界都知晓我大明的强盛。”

“于是,一道诏令如雷贯耳,召集天下能工巧匠,再度对汽机加以改良,誓要将其打磨成航海利器,安置于海船之上。”

“此次改良更是精妙绝伦,匠人们独具匠心,在船舷外侧精心设置轮组,以十二支大桨合为一组,这般规模,相较于之前更为宏大壮观,就如同给海船装上了一对对的翅膀。”

“就拿赫赫有名的宝船来说,其上轮组竟多达八十八对,桨组亦有三十对之多。您瞧瞧,这是何等壮观的配置!”

“凭借这般强大的动力配置,方能派遣三宝太监率船队浩浩荡荡地远涉重洋,无需完全依赖人工划桨那吃力不讨好的方式,却能如同海上蛟龙,风驰电掣般地航行于大洋之上,所到之处,皆令蛮夷惊叹折服。”

朱有建听到这儿,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犹如在黑暗中摸索许久后,终于找到了那扇通往真相的大门,至此恍然大悟。

心中长久以来对于郑和下西洋一事的疑惑,尤其是围绕宝船的诸多谜团,终于如同冰雪消融般解开了。

后世对于郑和下西洋这件事,尤其是宝船的大小,一直争议不断,就像一锅永远煮不沸的水,各方观点你来我往,僵持不下。

公认的说法是宝船长达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排水量高达二万吨。

依据史料所记,再结合南京宝船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来看,宝船确实体型巨大,宛如一座海上的移动城堡。

然而,若仅靠帆与人力划桨作为动力,问题便接踵而至,仿佛一个个隐藏在暗处的陷阱。

硬帆虽有一定优势,可面对茫茫大洋、漫长的远航旅程,它的远航能力终究有限,就像一辆动力不足的马车,跑不了太远的路。

至于人力划桨,更是让人难以置信,如此庞然大物,得需要多少人才能划得动?

况且宝船实际载客量约为一千人,不可能全员都去划桨,那船上的其他事务又该如何处理?

也有人提及洋流助力一说,可这实在难以定论,单纯依靠洋流走单边尚可勉强解释,然而郑和的船队可是要往返航行的,总不能去的时候靠洋流,回来的时候就干瞪眼吧?

后来,虽有人提出蒸汽机的假想,并以南宋战船为论据进行论证,无奈因缺乏实物佐证,始终无法确凿证实,就像空中楼阁,看得见却摸不着。

许大匠一直留意着圣上的神情,见朱有建神色间似有疑虑,心底不禁“咯噔”一下,还以为圣上对自己所言并不相信。

他心急如焚,当下也顾不上多做解释,疾步如飞地走入内堂。

一时间,内堂里寂静无声,只有许大匠匆匆的脚步声。

少顷,他双手郑重其事地捧出一个盒子,那盒子外观古朴陈旧,木质的纹理犹如岁月镌刻的皱纹,瞧着便知有些年头了。

许大匠的双手微微颤抖,仿佛捧着稀世珍宝,轻轻揭开盒盖,动作轻柔得生怕惊扰了什么。

紧接着,他小心翼翼地从中取出一叠泛黄的绢纸,那绢纸脆弱得如同迟暮老人的皮肤,仿佛轻轻一碰就会破碎。

随后,许大匠屏息敛息,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手中的绢纸,一层一层缓缓打开,仿佛在揭开一段被尘封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