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在民间的使用方法和单验方剂(1 / 2)

猪苓作为常见的利水渗湿药,在民间应用历史悠久,其用法多基于“利水渗湿”的核心功效,针对水肿、小便不利、湿热腹泻等常见病症,形成了一系列简单实用的单验方和使用方法。这些方法多取材方便、配伍精简,体现了民间“简、便、廉”的用药特点,以下按病症分类梳理:

一、民间常用使用方法

猪苓在民间的使用以内服为主,极少外用,核心是通过煎汤或配伍其他食材\/药材,发挥利水渗湿作用,具体形式包括:

1. 单味煎汤:取猪苓10-15g,洗净切片,加水300-500ml,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20-30分钟,取药液温服,每日1剂,用于轻症水肿、小便短少。

2. 配伍常见药材煎汤:常与玉米须、车前草、茯苓、泽泻等易得药材搭配,增强利水效果(如猪苓+玉米须,针对湿热水肿;猪苓+茯苓,兼顾健脾利水)。

3. 煮水代茶:取猪苓5-10g,捣碎后与冬瓜皮、赤小豆同煮,代茶饮,用于夏季湿热引起的小便黄少、身体困重。

4. 入食疗方:少数地区将猪苓与瘦肉、鲫鱼同炖(如猪苓10g+鲫鱼1条+生姜3片,炖熟后喝汤食肉),用于脾虚水肿(需配伍健脾食材,中和猪苓的“渗利”之性)。

二、针对常见病症的民间单验方剂

1. 治水肿(急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初期轻症)

- 单验方1:猪苓15g,玉米须30g,白茅根20g。加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民间认为玉米须“利水消肿兼清热”,白茅根“凉血利尿”,与猪苓配伍,增强利水效果,且适用于湿热引起的水肿(表现为水肿伴小便黄赤、口干)。

- 单验方2:猪苓10g,茯苓15g,赤小豆30g。先煮赤小豆至半熟,加入猪苓、茯苓再煮30分钟,去药渣,吃豆喝汤,每日1剂。

适用于脾虚湿盛水肿(表现为水肿伴乏力、食欲差),赤小豆、茯苓健脾,猪苓利水,兼顾“渗湿不伤脾”。

2. 治小便不利、尿路感染(尿频、尿急、尿痛)

- 单验方:猪苓12g,车前草15g,蒲公英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车前草“清热利尿通淋”,蒲公英“清热解毒”,与猪苓配伍,针对湿热下注引起的尿路感染,民间常用于缓解小便灼热、涩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