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追溯至汉代,其药用记录首见于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这部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着将猪苓列为中品,明确记载其功效为“主痎疟,解毒,蛊疰不祥,利水道”。书中对猪苓的形态描述与现代药用猪苓(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高度吻合,如《本草经集注》补充记载“是枫树苓,其皮至黑,作块似猪屎”,进一步佐证了其药用属性。
一、《神农本草经》的历史定位
《神农本草经》虽托名“神农”,但其成书时间学界多认为在东汉前期或中期,是对汉代及以前药学经验的系统总结。书中收录的365种药物中,猪苓作为利水渗湿的代表药材被单独列出,说明其药用价值在汉代已被广泛认可。例如,《伤寒论》中张仲景的“猪苓汤”即以此为核心配伍,通过利水清热、养阴润燥的组方原则,成为后世治疗水热互结证的经典方剂。
二、汉代以前的潜在应用线索
尽管先秦文献中尚未发现明确提及猪苓药用的记载,但部分线索暗示其可能更早被认知:
1. 《庄子》中的“豕零”:《庄子·徐无鬼》提到“豕零”,有学者推测其可能为猪苓的古称。例如,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猪苓即豕零,其块黑似猪屎,故名”。若此说成立,则猪苓的药用实践或可追溯至战国时期。
2. 秦汉时期的洗护用途: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显示,秦汉时期猪苓已被用于洗发,富裕阶层将其与香料配伍以增香气。这种外用实践虽非直接药用,却反映了对其物理特性(如吸附性)的早期认识,为后续药用开发奠定了基础。
三、后世对猪苓药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