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汤辞:伤寒案与五行章》下卷(1 / 2)

《猪苓汤辞:伤寒案与五行章》

下卷·汤方流转证古今

第五回 秋燥伤阴遇奇症 猪苓汤合增液汤

立秋过后,洛水村的风带上了燥意,河岸的芦苇白了头,空气干得能刮起皮。按五运六气,今年“金运太过”,秋燥偏盛,村里开始出现一种新的病症:患者低热不退,口干舌燥得像要冒烟,喝水也不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如羊屎,舌尖红得像点了胭脂。

最先发病的是绣坊的张寡妇,她本就体弱,秋燥一来,整个人瘦得脱了形,夜里总渴醒,一晚上要喝半桶水,却还是小便少、大便难。清沅去诊视,见她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叹道:“这是‘秋燥伤阴,水热互结’,比春疫更棘手。燥邪伤津,本就阴虚,又与热结在膀胱,单用猪苓汤利水,怕是会更伤阴液。”

回到润安堂,清沅翻遍医书,在父亲批注的《伤寒来苏集》里看到一句:“燥胜则干,需滋阴润燥与利水并举,如旱田既需灌溉,亦需疏通沟渠。”她眼前一亮,想起“增液汤”(玄参、麦冬、生地)能滋阴润燥,正好与猪苓汤配伍,“猪苓汤利水清热,增液汤滋阴润燥,两汤相合,一利一补,如舟楫遇活水,既能行船,又不搁浅。”

阿竹担心:“两汤合用,会不会太复杂?”清沅指着五行图:“猪苓汤属水、金、土、木、火,增液汤中玄参属水、麦冬属金、生地属火,正好补全五行,水火既济,金木相生,何愁不效?”她配药时,特意减少猪苓、泽泻的量,增加阿胶的量:“燥邪伤阴,阿胶需重用,才能守住津液。”

药熬好后,清沅给张寡妇送去,嘱咐道:“这药要温服,喝完躺着歇会儿,让药气慢慢渗进去。”张寡妇喝了三剂,口干减轻,大便也通了些;再喝五剂,低热退了,小便渐多。她拉着清沅的手说:“姑娘,您这药真神,我现在晚上能睡安稳觉了。”

清沅趁机讲解:“您这病,就像洛水到了秋天,水量少了,又被泥沙堵住,既需要疏通(猪苓汤),又需要补水(增液汤)。”她把这个医案记在《猪苓汤辨证录》里,取名“猪苓汤合增液汤治秋燥伤阴案”,旁注:“燥者润之,结者散之,润散并举,方为上策。”

这时,游学的医者秦越路过洛水村,听闻清沅用猪苓汤合增液汤治病,特意来润安堂拜访。他看过医案,赞道:“周姑娘此法,深得仲景之意。《伤寒论》虽未明言猪苓汤治燥,但其‘利水不伤阴’的宗旨,本就与润燥相通。”清沅请教:“秦先生游历四方,可见过猪苓汤的其他用法?”

秦越笑道:“我在蜀地见过用猪苓汤加石斛治消渴(糖尿病),效果甚佳。石斛能滋阴养胃,与阿胶相使,更能固护津液。”清沅连忙记下,又与秦越探讨猪苓汤与其他方剂的配伍,两人从清晨聊到日暮,药香伴着茶香,在润安堂里弥漫。

第六回 妇人产后遭水肿 猪苓汤合当归散

秋分时节,洛水村的李嫂生下一个大胖小子,却得了“产后水肿”。她浑身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小便不利,恶露不尽,面色苍白,气短乏力。村里的稳婆用了些发汗的草药,结果肿得更厉害了。

清沅去诊视,见李嫂舌淡苔白,脉象虚缓,道:“这是‘产后气虚,水湿内停’,兼瘀血未尽。气虚不能运化水湿,瘀血阻滞水道,单用猪苓汤利水,会更伤正气。”阿竹问:“那该用什么方?”清沅道:“需用猪苓汤合当归散。”

她解释:“当归散(当归、芍药、川芎、白术、茯苓)能养血活血,健脾益气;猪苓汤能利水清热。两汤相合,活血而不耗血,利水而不伤气,正合‘产后多虚多瘀’的病机。”她配药时,将猪苓汤中的滑石减半,加黄芪补气:“黄芪能升阳利水,与当归相使,气血双补,水湿自除。”

李嫂喝了第一剂药,小便多了些;喝到第五剂,水肿消了大半,恶露也少了。她叹道:“还是清沅姑娘懂行,知道我虚,不敢用猛药。”清沅笑道:“产后如久病初愈,身子虚,用药得像照顾婴儿,既要治病,又要护着正气。猪苓汤就像温柔的流水,慢慢把水湿带走,不冲撞;当归散就像和煦的阳光,暖暖地补着气血。”

秦越在一旁看着,对清沅道:“姑娘将猪苓汤与当归散合用,真是妙极。柯琴说猪苓汤‘利水而不伤阴’,姑娘又加了‘利水而不伤气’,是对仲景之学的发展啊。”清沅谦逊道:“不过是依病人情况调整罢了。医道如流水,能方能圆,才是正道。”

她在医案里画了幅“产后水肿用药图”:猪苓汤如洛水,缓缓流淌;当归散如两岸的田地,郁郁葱葱;黄芪像堤坝,护住水土。图旁题诗:“产后虚浮似水漂,猪苓汤合当归调。气充血足湿自去,不用猛药也能消。”

第七回 小儿暑湿发高热 变方巧治夏季热

大暑时节,洛水村被热浪包裹,码头的石板路烫得能烙饼。村里的孩子们纷纷病倒,发热不退,午后更重,无汗口渴,小便频数而少,烦躁不安,连最顽皮的孩子也蔫蔫地躺着。这是民间说的“夏季热”,因暑湿伤津,肺胃蕴热所致。

有个叫小石头的孩子,发热到三十九度,喝了药就吐,父母急得直哭。清沅去看他,见孩子舌红苔黄,指纹紫滞,道:“这是‘暑湿蕴结,津气两伤’,与春疫的水热互结不同,暑邪更盛,津伤更重。”

秦越道:“我在南方见过这种病,单用猪苓汤效果不佳,需加青蒿、荷叶清暑。”清沅点头:“青蒿能清热解暑,荷叶能升清降浊,与猪苓汤相使,既能利水,又能解暑,还不伤阴。”她特意将猪苓汤熬成稀粥状,加了些冰糖:“孩子怕苦,这样易入口,也能补点津液。”

小石头喝了药粥,没再吐,傍晚时热退了些,夜里也能睡会儿了。清沅又调整药方,加西瓜翠衣(西瓜皮)清热解暑,芦根生津止渴:“西瓜翠衣得水气之精,能清暑热;芦根中空,能引水湿从小便出,与猪苓汤相须,解暑利水之力更强。”

三天后,小石头的热全退了,又能在码头疯跑了。其他孩子也用了这个变方,都渐渐好转。家长们感激不尽,送来了自家种的西瓜、黄瓜。清沅笑着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是猪苓汤会变通。它在春天能治疫,在夏天能解暑,就像洛水,春天涨水,夏天也不枯竭,总能滋养两岸。”

秦越看着清沅给孩子们诊病,发现她用药很灵活:“你给不同孩子的药量都不一样,这是为何?”清沅道:“孩子的体质有强弱,病情有轻重,药量自然不同。三岁的孩子用成人的三分之一,五岁的用一半,这叫‘因人施量’。就像给小树浇水,大苗多浇点,小苗少浇点,才能都长好。”

她把“猪苓汤加青蒿、荷叶治小儿夏季热”的医案记下来,详细记录了不同年龄孩子的用药量,还画了幅“小儿夏季热用药剂量图”,像个刻度尺,标注着年龄与药量的对应关系。秦越见了,赞道:“这样的记录,后人看了一目了然,真是用心。”

清沅道:“仲景先师的《伤寒论》,不也详细记录了药量吗?‘猪苓去皮,茯苓各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滑石碎绵裹一两,阿胶炙一两’,铢两分明,就是怕后人用错。我不过是学先师的样子,把细节记清楚罢了。”

第八回 医理辩论明真意 薪火相传着华章

立秋后,洛水村举办了一场“医理研讨会”,附近的医者都来了,清沅、秦越、村医等围坐在一起,讨论猪苓汤的应用。村医提出:“猪苓汤能治淋症,五苓散也能治淋症,两者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