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参缘:仙圃遗种记》 第四卷 冬藏·水德闭藏 参元归根(2 / 2)

立春前夜,阿云再访参田,见参根已长出赤色气根,气根上凝着血珠,血珠内显映着人体命门穴的影像。童子立于根旁,周身黑气与参根共鸣,阿云竟看见两人的肾经连为一体,参根的气根与童子的经络形成天地网络。“此乃‘水性润下’,”童子指参根气根,“参元通肾,可封藏精气,此为‘水生木,精化气’之理。”

此时,天空降下黑雪,参根的须脉自动张开,吸收黑雪,气根则吸纳赤云,正是“水生木”的显象。阿云见自己的肝肾二经同时发热,顿悟五运六气中“水生木”的道理——参根借肾水而养肝木,恰如人体“肝肾同源”。

童子摘下参根置于阿云丹田,阿云顿觉眼前浮现出六气循环图——寒(水)、风(木)、热(火)、湿(土)、燥(金)、暑(火),而参根的生长节律,竟与六气的更替完全同步。“参根应冬水而蛰,感寒气而坚,”童子的声音在气中回荡,“此草通五运六气,故能调人体之偏,除肾寒而养阴。”

第六回 五行相生参中藏 性味归经显真机

雨水时节,参根突然发出万道墨芒,芒中显映出“水生木”的天道循环。阿云见参根的墨芒化作赤气,与自己的肝经共鸣,顿觉肝木如芽,肾水如渊,渊深而芽壮。童子以玉杵轻敲参根,根中渗出金液,液中显映着“咸入肾、酸入肝、甘入脾”的五味图。

“参根味咸入肾,性寒滋水;参芽味酸入肝,性温养肝,”童子取金液滴入阿云口中,“其气沉潜走里,可补肾精;其味酸收走下,能养肝血。此乃五行相生之妙——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周而复始。”阿云觉金液入喉后,沿任脉下行至丹田,化作元精布散全身,肝肾两脏皆感充盛。

更妙的是参的归经——阿云以指尖触参根,觉墨气沿肾经下行;触参芽,则感赤气走肝经。童子笑道:“参根走里入肾,参芽走下入肝,参茎走中入三焦,此乃‘药物归经’之秘,恰合《医学启源》所言‘人参甘温,能补肾中之气,气旺则肝肾之气皆旺’,而冬参独重肾水肝木,应冬藏之性。”

第七回 参元化仙通太虚 水精封藏传千古

惊蛰日正午,参根突然爆裂,从中飞出黑衣童子的虚影,虚影与阿云融为一体。阿云顿觉身泛墨辉,腾空而起,见自己的身体与参根、北斗星连成一线,肾经的墨气化作冰网,笼罩天地。童子的声音在虚空中响起:“食此参元,可通水火之秘,今汝已悟元精化气,可随我游太虚。”

阿云回望上党山,见参根的气根在土中摆出“水精封藏”四字,而自己的掌纹已化作参根的墨纹。他随童子飞入云端,脚下的上党山竟浮现出巨大的肾经图,图中参根的位置正是人体命门穴。从此,上党人参“食之通神”的传说便流传开来,而参元补肾养肝、元精化气的药性,也被医家写入典籍,成为“冬养肾水”的活教材。

第四卷 结语

冬藏时节,上党人参以水德闭藏之智,在冰雪中完成元精归根。阿云借参元悟透“冬养肾水”的要诀——非独防寒,更在固元;非独滋肾,更在养肝。此卷所述,虽为神话,却暗藏“水生木”的医道真机,为后世“冬病夏治”“补肾养肝”等疗法埋下伏笔,更揭示了“元精化气”的生命本源。参元归根,不仅是草木的蛰伏,更是天地赋予医者的启示:唯有顺应冬水封藏之性,方能成就木德生发的生命节律。

赞诗

《冬参元精歌》

上党冬深参元蛰,水德闭藏墨纹密。

仙童细解水生木,灵根暗合北斗谧。

七情和合调元精,五味归经焕肾魄。

食罢轻身游太虚,留得真机贯冬册。

终章预告

四季轮回,上党人参以五行之性应天地节律,阿云借参悟道,终明“药之性即天之性,调药之偏即调人之偏”的至理。终章《参通天地证道合》将揭晓西王母园圃遗种的终极奥秘,看阿云如何携四季参精飞升,将医道真机刻入山川草木,从此人间知“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而那株来自瑶圃的灵参,将永远在太行之巅,演绎着“天人合一”的永恒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