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思索与抉择的迷雾(2 / 2)

母亲的手温暖而稳定,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引导。她很少严厉地要求指法多么标准,速度多么精准,她更在意的是:\"晚晚,你弹这个乐句的时候,心里是什么颜色?是暖暖的黄色,还是有点忧郁的蓝色?\"她会闭上眼睛,仔细倾听,然后温柔地说:\"妈妈好像听到了小公主在哭?那我们试试,让下一个音像一缕阳光照进来,暖暖地安慰她,好不好?\"

那时,音乐对苏星晚而言,就是母亲温柔的声音,是琴房里浮动的金色尘埃,是黑白琴键上变幻出的奇妙童话世界。每一次触碰,都是一次心灵的探险,一次情感的释放。快乐时,指尖会跳跃出轻快的小溪;委屈时,琴键会流淌出安抚的低语。音乐是她和世界对话的秘密语言,是她内心最真实情感的容器。成功与掌声,在那个小小的琴房里,遥远得如同另一个星球的故事。

后来,母亲因病不得不彻底放下了钢琴。那架承载了无数童话和低语的旧钢琴被蒙上了厚厚的绒布,像一个沉睡的巨人。琴房里的光,似乎也随着母亲的叹息一起黯淡了下去。但母亲眼中那份对音乐深沉却无奈的爱,却像一颗种子,深深地埋进了苏星晚的心底。她开始更加刻苦地练习,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决心。她想要弹得更好,好到能发出更亮、更远的光芒,好到能连带着母亲那份被生活尘封的梦想,一起照亮。这份责任感和对母亲的爱,渐渐融入了她对音乐的理解,成为她生命乐章中一个沉重而温暖的低音部。

再后来,她考入了顶尖的音乐学院,遇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也遇到了顾沉舟。音乐的维度在她眼前不断延展。它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人类共同精神的载体。《命运回旋》中那与命运搏斗的嘶吼,《银夜即景》里那朦胧流转的光影,《风暴叙事曲》里奔涌的激情与不屈......每一次深入研习,都像打开一扇通往伟大灵魂的门。她开始渴望,渴望自己的指尖也能流淌出具有这种力量的作品,渴望自己的音乐能真正抵达人心,引发共鸣,哪怕只是激起一小圈涟漪。这份渴望,不再是童年单纯的诉说,也不再是背负母亲梦想的沉重,而是逐渐升华为一种更纯粹的、想要通过音乐本身去表达、去连接、去创造价值的使命感。

如今,星辰音乐制作公司的邀请,像一道强光,骤然照亮了一条看似能将这份使命感更快、更广地传播出去的道路。它许诺舞台、灯光、掌声,许诺让她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这诱惑力是致命的。但这条捷径的代价是什么?会不会在追逐聚光灯的过程中,迷失了最初在琴房里用音符讲述童话的那份纯粹?会不会在商业的包装和市场的需求下,渐渐模糊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声音?会不会因为疲于奔命,而失去了那份在音乐中沉浸、思考、慢慢生长的空间和时间?

还有沉舟......苏星晚悄悄侧过头,看着身旁沉默陪伴的身影。路灯昏黄的光线勾勒出他清晰的下颌线,他微微蹙着眉,眼神望着前方湿漉漉的地面,似乎在思考着什么。他担忧学业,担忧他们的感情,本质上,担忧的都是她这个人本身是否能在这样的高速运转中保持完整和幸福。他的爱,是希望她好,是希望她的梦想能以一种健康、可持续的方式实现。这份爱,是她此刻在寒夜中行走时,身边最坚实的堡垒。若因为追逐远方而弄丢了身边这触手可及的温暖港湾,那音乐的旅程,是否还能称之为圆满?

无数个问题,无数种可能,像无数条岔路在她眼前延伸,每一条都迷雾重重。没有哪一条是绝对的光明坦途,也没有哪一条是注定的万丈深渊。星辰的邀请,是机遇,也是考验;是加速器,也可能是磨蚀剂。它迫使她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提前思考那些或许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想清楚的问题:关于艺术与商业的平衡,关于个人成长的速度与根基,关于爱情与事业的共生......

夜风吹过,带着更深的寒意,卷起几片湿透的落叶。苏星晚下意识地裹紧了外套。顾沉舟察觉到她的动作,自然地伸出手,将她微凉的手紧紧包裹在自己温热的掌心。

\"冷吗?\"他低声问。

掌心的温度顺着指尖一直蔓延到心底。苏星晚摇摇头,又轻轻点了点头。冷的是身体,暖的是心。她回握住他的手,力道不大,却带着一种无声的依赖和感激。

\"沉舟,\"她终于开口,声音在清冽的空气里显得格外清晰,\"谢谢你。谢谢你刚才......拉住我。\"她指的是那些将她几乎击垮的恶评。

顾沉舟紧了紧握着她的手,没有说什么,只是用眼神示意她继续。

\"那些话......很毒,很脏。\"苏星晚的语调很平静,像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但你说得对,它们除了证明我可能'碍了某些人的眼',证明不了任何东西。我的音乐价值,不需要键盘侠来审判。\"她顿了顿,目光投向远处被霓虹染成暗紫色的夜空,\"但它们也像一面镜子,提前让我看到了一点......这条路可能有的样子。光鲜亮丽下面的东西。\"

顾沉舟静静地听着,感受到她话语里那份被痛苦淬炼过的冷静。

\"星辰的邀请......\"苏星晚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思索的凝重,\"它太诱人了,沉舟。就像一个包装得无比精美的礼物盒子,我真的很想立刻、马上就把它打开。但......\"她停下脚步,转过身,面对着他,路灯的光在她眼底映出两簇跳动的微光,\"但我也真的害怕。害怕盒子打开,里面的东西会吞噬掉现在的我------那个还需要在图书馆啃大部头乐理书、还需要教授敲打指法的我,那个......想和你一起在周末无所事事看场电影、或者只是安静听一张新唱片的我。\"

她的话语坦诚而脆弱,将内心的挣扎毫无保留地摊开在他面前。

顾沉舟的心被狠狠触动。他抬起另一只手,轻轻拂开她被夜风吹到脸颊的一缕发丝,指尖带着小心翼翼的温柔。\"星晚,\"他低唤她的名字,声音沉稳而带着力量,\"你不需要立刻给出答案。这么大的事情,本来就需要时间想清楚。星辰那边,林制作人既然亲自递了名片,就说明他看中了你。这份看重,不会因为你需要几天时间思考就消失。我们有的是时间,把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把能想到的好的、坏的,都摊在阳光下看清楚。\"

他顿了顿,眼神无比认真:\"无论你最后怎么选,星晚,我只坚持一点:那就是这个选择,必须是'苏星晚'自己的选择。不是被恶评吓退的选择,也不是被我的担忧绑架的选择,更不是被星辰的光环冲昏头脑的选择。它必须是你深思熟虑后,真正觉得对得起你的音乐、对得起你的人生、也对得起我们感情的那个选择。其他的,我们一起面对。\"

\"我们一起面对。\"这五个字,像定海神针,牢牢地钉在了苏星晚动荡不安的心海中央。

接下来的几天,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原有的轨道。苏星晚背着厚重的乐谱和理论书,准时出现在教室、琴房、图书馆。她强迫自己专注于眼前的和弦分析、复杂的赋格结构、教授强调的音乐史背景。指尖在琴键上流淌出巴赫的严谨、莫扎特的灵动,每一个音符都力求精准,像是对抗内心躁动的武器。她需要这种专注,需要这种沉浸在纯粹音乐技艺中的感觉来稳定自己。

然而,那烫金的名片像一个无法关闭的背景音,总在她稍一分神时,就在意识深处嗡鸣。网络上的风暴并未完全平息,偶尔点开手机,还是会瞥见一些或酸或贬的言论,像甩不掉的苍蝇。她学会了迅速划开,努力不让它们再像第一次那样刺穿心脏,但那隐隐的钝痛和残留的寒意,依旧提醒着她前路的荆棘。

顾沉舟履行着他的承诺。他没有再主动提起合作的事,避免给她压力。但他用行动构筑着更坚固的堡垒。他会默默记下她随口提到的想听的某场小型室内乐演出,搞到两张票;会在她熬夜赶分析报告时,煮好温热的牛奶放在琴房门口;会在她对着复杂的对位法作业眉头紧锁时,递过一块她喜欢的抹茶蛋糕,说一句\"歇会儿,脑子需要糖分\"。他依旧陪她练琴,在她弹奏《暮色随想》时,会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然后在结束时说:\"刚才那个渐弱......像月光慢慢沉进湖底,很美。\" 他的存在,像一张无形的、温暖的网,兜住了她所有可能下坠的时刻。

苏星晚也开始有意识地收集信息。她没有贸然联系林宇,而是找到了几位相熟的、已在业内小有成绩的师兄师姐,小心翼翼地旁敲侧击。

\"李师兄,听说你和'新声代'工作室合作过?他们那边艺人日常的节奏......大概是什么样的?\"一次课后,她装作不经意地问起。

那位戴眼镜、气质沉稳的师兄推了推镜框,露出一个过来人的苦笑:\"星晚啊,怎么突然问这个?想入行了?节奏?这么说吧,签了约,你的时间基本就不是你自己的了。专辑筹备期还好点,一旦进入宣传期或者巡演期......连轴转是常态。凌晨赶飞机,落地就彩排,晚上演出结束可能还有媒体群访或者庆功宴,睡三四个小时又爬起来赶下一个通告。学业?除非你是超级时间管理大师外加铁打的身体,否则基本只能挂名或者休学。谈恋爱?\"他摇摇头,\"看缘分,也看对方能不能扛得住这种聚少离多和永远排在你日程表后面的位置。当然,平台是真的大,曝光是真的强,熬出头了,回报也惊人。就看你想要什么,以及......愿意付出什么代价了。\"

另一位性格爽朗的师姐说得更直接:\"星晚,姐跟你说句掏心窝子的。大公司资源是好,但水也深。合同条款一定一定找专业律师看清楚,别被'星辰大海'的梦想忽悠了。分成比例、版权归属、年限、违约条款......全是坑!还有,别指望公司会把你当艺术家供着,本质上是商业合作,他们要的是能快速变现的产品。你的音乐想法?除非和市场完美契合,否则就得学会妥协,或者有足够的资本和话语权去坚持。想保持纯粹搞创作?难!你得有心理准备,进去可能要先当一段时间的'音乐打工人'。\"

这些来自\"前线\"的声音,远比顾沉舟的担忧更具体,也更冰冷现实。它们像一盆盆冷水,浇在苏星晚心头那簇名为\"星辰\"的火焰上,让她发热的头脑持续降温。她开始更频繁地登录一些法律咨询网站,浏览艺人合同纠纷的案例,那些触目惊心的分成陷阱、天价违约金、版权归属争议,看得她心惊肉跳。她甚至偷偷下载了一份网上流传的、据说是某大公司的新人\"标准合同\"模板(虽然知道这并不具备法律效力,只能参考),里面密密麻麻的条款和大量对她不利的\"甲方权利\",让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那张名片背后,可能是一个多么庞大而复杂的商业机器。

压力与信息像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她淹没。又一个傍晚,苏星晚从图书馆出来,抱着一摞沉重的乐谱和书籍,感觉肩膀酸痛,头脑也因为长时间专注而有些昏沉。夕阳的余晖将校园染成一片温暖的金橘色,她却无心欣赏。走到宿舍楼下的小花园,她终于撑不住,在一张冰凉的石凳上坐下,将书本放在一旁,疲惫地揉着太阳穴。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她以为是顾沉舟的信息,拿起来一看,发信人却是一个陌生的号码。信息内容很简短,没有署名:

\"苏星晚同学:偶然听闻你与星辰音乐接触。善意提醒,巨轮虽稳,航线却不由己。小舟虽慢,方向自在掌中。无论作何选择,勿忘琴房初心。祝好。\"

这则短信如同暮色中的一道微光,虽不明亮,却精准地刺穿了苏星晚心中连日积压的厚重阴霾。\"琴房初心\"------这四个字像一把小小的、却无比精准的钥匙,瞬间打开了她记忆深处那扇被尘埃和喧嚣暂时遮蔽的门。

她仿佛又嗅到了老琴房特有的味道:混合着旧书页的油墨味、木头经年累月散发的温润气息,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母亲常用的那种带着淡淡茉莉花香的护手霜的味道。她看到午后金色的光柱里,细小的尘埃在欢快地舞蹈。小小的她,指尖笨拙地按下琴键,发出一个单音。母亲温暖的手覆盖上来,带着她的小手在琴键上轻轻滑过,像在抚摸流水。

“晚晚,听,像不像小星星在眨眼睛?”母亲温柔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仿佛春风拂面,轻柔而温暖,还带着一丝淡淡的笑意。

小星晚眨着亮晶晶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母亲,然后又将目光投向了钢琴键盘。她伸出胖乎乎的小手,小心翼翼地按下一个琴键,发出了一声清脆的音符。

“那这个呢?”小星晚又按下一个低音,声音低沉而厚重,就像一只小熊在树洞里打呼噜一样。

母亲被逗得笑了起来,她轻轻地捏了捏小星晚那粉嫩的脸蛋,柔声说道:“嗯……像小熊在树洞里打呼噜呢。我们晚晚可真聪明,用琴键就能讲出这么有趣的故事来。”

小星晚开心地笑了,她的笑声如同银铃一般清脆悦耳,没有丝毫的杂质。她兴奋地说道:“我还要讲更多的故事!”

母亲微笑着鼓励她:“好呀,那我们的晚晚要讲给谁听呢?”

小星晚毫不犹豫地回答:“讲给妈妈听!讲给小熊听!讲给小星星听!”她的声音充满了童真和快乐,让人不禁为之陶醉。

那时的快乐,纯粹得如同水晶。音乐就是她发现世界、表达快乐、传递爱意的神奇玩具。没有名利的考量,没有外界的评判,只有音符与心灵最直接的对话,只有母亲眼中那份纯粹的欣赏和鼓励带来的巨大满足。

后来呢?母亲病了,琴声停了。她练琴时多了一份沉重的心事,多了一份想要\"替妈妈弹下去\"的责任。再后来,考入名校,遇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和更优秀的同侪,竞争意识悄然滋生。她开始在意教授的点评,在意每次考核的排名,在意自己的技巧是否足够炫目,在意是否能得到大师班的机会......那份在琴房里对着母亲和小熊、小星星讲故事时最原始的快乐,似乎被一层层名为\"追求卓越\"的尘土掩盖了。

再后来,是顾沉舟的出现。他的倾听和理解,曾一度让她找回了音乐作为情感纽带的感觉。但星辰的邀请和随之而来的风暴,又将这感觉冲击得摇摇欲坠。她开始更多地思考\"机会\"、\"前途\"、\"证明自己\"、\"堵住悠悠众口\"......

而这则陌生短信里的\"琴房初心\",像一道清冽的泉水,猝不及防地冲刷下来,洗去了那些附着其上的尘土和焦虑。音乐的本质是什么?对她苏星晚而言,最核心的驱动力到底是什么?是站在聚光灯下接受万众欢呼?还是用那些精心锤炼的音符,去讲述内心真实的故事,去触动哪怕只有一个听者的心灵,就像当年触动母亲那样?

她坐在冰凉的石凳上,夕阳的余晖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校园广播里隐约传来轻柔的古典乐旋律。苏星晚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带着晚秋草木微涩的清香。那些天来纠缠不休的喧嚣------网络的恶评、师兄师姐的现实警告、合同的冰冷条款、对学业和感情的忧虑------仿佛在这一刻被按下了暂停键。

内心最深处,那个小小的、坐在琴凳上晃着脚丫的女孩,正用清澈好奇的眼睛,安静地望着她。

抉择的天平,似乎在这一刻,终于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校准。迷雾依旧深重,但核心的灯塔,那盏源自琴房初心的微光,正穿透层层叠叠的思虑,重新变得清晰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