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斑铜淬火铸强弩,南中工坊初建成(1 / 2)

盘蛇谷底,焦烟未散,硫磺与皮肉焦糊的恶臭混合着水泽蒸腾的腥气,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人的胸口。洞口翻涌的“神泉”依旧散发着刺鼻的硫磺味,浑浊的水泡破裂,带起一股更浓烈的、仿佛来自地底深处的金属腥气。诸葛亮的目光,却已穿透这污浊的空气,牢牢锁在那幽深的山洞入口。

“丞相,洞内情况不明,恐有瘴气残余或蛮兵埋伏,末将愿率队先行探路!”赵云银甲上还沾着烟灰,抱拳请命,龙胆枪尖在熹微的晨光中闪烁着寒芒。

诸葛亮微微摇头,羽扇轻点洞口:“不必。洞主既已归降,当为向导。”他的视线转向匍匐在地、浑身筛糠的阿会喃,“阿会喃洞主,此洞既通地脉矿藏,想必你最为熟悉。前头带路吧。”

阿会喃猛地一颤,额头重重磕在滚烫的岩石上,溅起几点灰烬:“天神…丞相饶命!小人…小人愿为丞相效死!”他挣扎着爬起,脸上油彩被汗水和烟灰糊成一团,眼神里交织着劫后余生的恐惧和对诸葛亮那洞悉一切手段的敬畏。他不敢有丝毫迟疑,踉跄着走到洞口,深吸一口气,率先钻入了那片仿佛能吞噬光线的黑暗。

洞口狭窄,仅容两人并行。一股阴冷、潮湿、带着浓重硫磺和金属锈蚀味道的寒风扑面而来,比谷底的空气更加刺鼻。王锤紧随其后,手中紧握着一柄特制的短柄鹤嘴锄,眼神锐利如鹰,警惕地扫视着四周。诸葛亮在赵云及数名“龙胆骑”精锐的护卫下,也踏入洞中。

火把的光芒在洞壁上跳跃,映照出嶙峋怪石和湿漉漉、泛着诡异幽绿或暗红光泽的苔藓。脚下是松软的、混杂着碎石和不知名黑色沉淀物的泥泞。越往里走,空间逐渐开阔,但那股硫磺和金属混合的腥气也越发浓烈,几乎凝成实质,呛得人喉咙发痒。

“丞相,您看!”王锤突然低呼一声,火把指向洞壁一处。只见那暗褐色的岩壁上,赫然镶嵌着大片大片青黑色的脉络,如同巨兽的血管,在火光下闪烁着金属特有的冷硬光泽。他快步上前,用鹤嘴锄小心地凿下一块,凑到火把下仔细端详,又用指甲刮下一点粉末捻动,脸上瞬间涌起狂喜:“是铜!孔雀石!矿脉露头!而且…而且伴生有黄铁矿!老天爷,这矿脉…富得流油啊!”

诸葛亮上前几步,接过那块矿石。入手沉重,青黑色矿体上分布着细密的绿色孔雀石纹路和星星点点、如同碎金般的黄铁矿晶体。他指尖摩挲着矿石粗糙的表面,感受着那份来自大地深处的馈赠,眼神深邃如渊。有了它,蜀汉那被刘基铁器壁垒死死扼住的咽喉,终于有了一丝松动的可能!

“好!好!好!”诸葛亮连道三声好,羽扇一挥,“王师傅,立刻组织人手,清理洞口,架设工棚!此地,便是我蜀汉在南中的第一座矿场!”

“遵命!”王锤激动得声音发颤,立刻转身去安排。

诸葛亮的目光再次投向阿会喃:“洞主,此矿于我蜀汉,如久旱甘霖。你熟悉此地,可知何处有上好的耐火黏土?何处有可做鼓风之用的坚韧兽皮?何处有可供大量木炭烧制的硬木?”

阿会喃此刻已被眼前这汉人丞相对矿藏的狂热和随之而来的庞大行动力所震慑,再无半分侥幸。他连忙躬身,指着洞内更深处的岔道:“回…回天神丞相,左边岔道尽头,有一处软泥塘,那里的泥巴黏性极好,晒干了不怕火烧!右边岔道出去半日路程,有片铁木林,木头硬得像石头,烧出的炭火旺得很!至于兽皮…我们寨子里存了不少水犀牛皮,厚实耐操,做鼓风囊最好不过!”

“甚好!”诸葛亮颔首,“子龙,你带一队人马,随阿会喃洞主去取水犀牛皮,并护送他回寨,征调熟悉地形的青壮劳力,速速前来听用!记住,以工代赈,凡出力者,皆可换我蜀汉精铁农具或粮米!”

“末将明白!”赵云领命,带着阿会喃迅速离去。

诸葛亮则带着王锤和部分工匠,深入左侧岔道。果然,在一处较为干燥的角落,发现了一片质地细腻、色泽灰白的黏土层。王锤抓起一把湿泥,在手中揉捏,感受着那惊人的可塑性和黏性,连连点头:“丞相,此土甚好!稍加处理,便是上佳的耐火砖胚料!”

接下来的日子,盘蛇谷底彻底变了模样。洞口堆积的碎石和焦炭被清理一空,一座座简陋却坚固的工棚拔地而起。阿会喃寨中的青壮,在亲眼见到蜀军分发的、寒光闪闪的精铁锄头和沉甸甸的粮袋后,疑虑迅速被生存的渴望取代,纷纷扛着工具加入进来。他们砍伐铁木,在谷外开阔地垒起巨大的炭窑,浓烟日夜不息;他们挖掘黏土,在王锤的指导下,用木板制作模具,将湿泥摔打成型,再放入临时搭建的土窑中烘烤,制成一块块粗糙但耐用的耐火砖。

最核心的冶炼区设在洞口内侧一处较为宽敞的天然岩洞内。王锤亲自设计,指挥工匠和蛮族劳力,用耐火砖垒砌起一座半人高的圆形熔炉。炉壁厚实,内膛呈碗状。炉旁,巨大的水犀牛皮缝制的鼓风皮囊已经就位,由两名壮汉合力拉动,通过陶土烧制的风管将空气鼓入炉底。

“丞相,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王锤抹了把额头的汗水,看着眼前初具规模的工坊,眼中充满期待。

诸葛亮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堆积在炉旁、经过初步拣选和破碎的孔雀石与黄铜矿矿石:“点火!”

干透的铁木炭被投入炉底,火把引燃。橘红色的火焰贪婪地舔舐着木炭,发出噼啪的声响。两名蛮族壮汉在王锤的指挥下,开始奋力拉动鼓风皮囊的拉杆。

“呼——呼——呼——”

强劲的气流通过风管涌入炉底,炭火瞬间由红转白,发出刺目的光芒,温度急剧升高!灼热的气浪扑面而来,逼得围观的蛮族和蜀军士卒都不由自主地后退几步。

王锤看准时机,一声令下:“投矿!”

几名工匠用长柄铁铲,将混合好的矿石和作为熔剂的石灰石碎块,小心地投入那炽白的烈焰之中。矿石一入炉,立刻被高温包裹,发出滋滋的声响。

时间在鼓风囊单调而有力的“呼哧”声中流逝。炉内的温度越来越高,洞口的光线逐渐暗淡,炉火的光芒却将整个岩洞映照得如同白昼。汗水浸透了每一个人的衣衫,空气中弥漫着炭火、硫磺和矿石被煅烧的混合气味。

王锤如同最老练的猎手,紧紧盯着炉膛内矿石的变化。他时而侧耳倾听炉内熔融物翻滚的声音,时而用一根长长的铁钎探入炉内,沾取一点熔融物观察其颜色和流动性。

“丞相,矿石开始熔化了!”王锤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只见炉膛内,青黑色的矿石在高温下逐渐软化、塌陷,最终汇成一片炽热、粘稠、如同熔岩般的暗红色液体,表面漂浮着黑色的矿渣。

“继续鼓风!加大火力!”王锤吼道。鼓风的频率更快了,炉火几乎变成了青白色。

又过了约莫半个时辰,王锤再次探钎。这次沾出的熔融物颜色更深,呈现出一种亮丽的紫红色,流动性也更好。“成了!铜水成了!”王锤激动地大喊。

“准备浇铸!”诸葛亮的声音依旧平稳,但眼中也闪过一丝热切。

工匠们早已准备就绪。一个用耐火黏土精心夯筑的铸范被抬到炉前。铸范呈长条形,内腔是弩臂的形状。另一组工匠则用长柄坩埚勺,小心翼翼地从炉内舀出那滚烫的、如同太阳核心般耀眼的紫红色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