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另外角度来看,乾隆帝的其他皇子或早早夭折,或因种种缘由失去了乾隆帝的欢心,这也是永琰能够胜出的原因之一。
比如皇八子永璇,他患有足疾,行动多有不便,而且性格乖戾,行事不够稳重,不符合皇家对继承人的要求,
乾隆帝对他并不看重,很早便排除了他继位的可能性。
皇十一子永瑆,虽才华横溢,尤其在书法方面造诣深厚,但为人吝啬刻薄,缺乏帝王应有的胸怀与气度,同样难以担当大任。
皇十二子永璂,因其母继皇后那拉氏行断发大逆不道之举,与乾隆帝关系恶化,受到牵连,失去了乾隆帝的宠爱,基本与皇位无缘。
皇十七子永璘,自幼聪慧,却性格随性,对皇位并无太大兴趣,更钟情于悠闲自在的闲散生活。
皇四子永珹,早已过继给他人,从宗法制度和实际情况来看,也不再是皇位的直接候选人。
相较之下,皇十五子颙琰没有明显的缺陷,且勤奋好学、品行端正、恪守祖制,
在众多皇子中表现较为突出,自然而然地成为乾隆帝选择接班人时重点考虑的对象,最终被立为太子,继承了皇位。
乾隆晚期,他的后宫依然有众多女人相伴。
清朝的内宫制度自康熙时便已形成定制,后妃共分为 8 个等级,
分别是皇后一人,皇贵妃两人,贵妃两人,妃 4 人,嫔 6 人,而贵人、常在、答应则没有固定的人数限制。
乾隆一生的后妃数量不下 40 位。
史料记载,他先后有三位皇后,原配皇后是富察氏,第二位是继任皇后那拉氏,第三位便是嘉庆的生母魏佳氏。
魏佳氏在儿子嘉庆继位之前便已离世,她是被乾隆追封为皇后的,正所谓“母以子为贵”。
魏佳氏生前备受乾隆宠爱,这也是乾隆选择嘉庆接班的原因之一。
“……”
乾隆晚年,有几位妃子格外受宠。比如颖贵妃巴林氏,在宫中备受礼遇,地位颇高。
惇妃汪氏,因生育十公主,深得乾隆宠爱。
婉贵妃陈氏,资历深厚,陪伴乾隆多年。
此外,还有晋妃、寿贵人等妃嫔,共同构成了乾隆晚期丰富多彩的后宫佳丽图景。
在乾隆的后宫传说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当属“香妃”。
传说中的香妃,天生体有异香,无需熏香沐浴,便能香气袭人。
其倾国倾城的美貌与独特的气质,令乾隆为之倾心。
而历史上的容妃和卓氏,被普遍认为是香妃的原型。
容妃出身于新疆维吾尔族。
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她的家族叔父和哥哥,曾协助清军成功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立下赫赫战功。
为此,其叔父和哥哥均先后被乾隆封为辅国公。
后来,容妃随家族进京居住。
乾隆二十七年,她入宫后被封为“和贵人”。
乾隆对她宠爱有加,不仅特许她穿着本民族服饰,还特意为她配备回部厨师,并专门修建回族帐篷,以解她的思乡之情。
在宫中,容妃的地位不断攀升,从贵人一路晋封为容妃。
乾隆还专门为她修建了宝月楼,并在宝月楼墙外建造回子营,又修建回礼堂,供维吾尔族人礼拜。
乾隆曾为她作诗:
“轻舟遮莫岸边维,
衣染荷香坐片时,
叶屿花台云锦错,
广寒乍拟是瑶池。”
此诗描绘了轻舟靠岸、荷香染衣、荷叶荷花交织如锦的美妙景色,仿佛将人带入仙境,实则是宝月楼周边的环境,由此可见修建宝月楼的奢华程度。
容妃曾随乾隆东巡、南巡,祭拜泰山,风光无限。
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因病与世长辞,终年 55 岁,葬于清东陵。
容妃去世后,有关香妃的传说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关于香妃的传说版本众多,有的说香妃不肯留在中原,多次想要返回新疆,甚至企图刺杀乾隆。
后来老太后得知此事,趁乾隆外出,将香妃招来,令其自杀。
尽管这些传说情节曲折离奇,但都缺乏历史事实的佐证。
从种种迹象来看,宫中的容妃与传说中的香妃最为相似。
民间传说的广泛传播,为这位来自异域的妃子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也成为了乾隆后宫故事中最为引人遐想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