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雍正驾崩之谜(2 / 2)

至于雍正的头是否为金质,或许唯有待日后打开清泰陵,方能真相大白。

之所以有吕四娘报仇杀雍正的传说,都是一些不良文人造的谣,

雍正制定新政,明确让读书人交税出义务工,这些文人于是各种编排雍正。

坊间还流传着雍正逼死生母杀死父亲的传说,说雍正的生母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乌雅氏出身低微,雍正出生后由佟贵妃抚养,母子关系较为疏离。

在九子夺嫡中,乌雅氏更希望十四阿哥胤禵登上皇位,因此雍正与母亲之间产生了隔阂。

雍正即位后,乌雅氏拒不接受皇帝给自己行礼,不肯接受皇太后尊号,也不愿移居宁寿宫,这些行为表明她对雍正继位的不满。

雍正元年五月,乌雅氏暴亡于永和宫。

有说法称乌雅氏是因为雍正打压亲弟弟十四阿哥胤禵,心中悲痛欲绝,最终选择撞柱自杀。

但也有观点认为,乌雅氏的死因可能是其在康熙去世、幼子被打压的背景下,备受打击,心灰意冷,抑郁而终。

还有一种看法是,乌雅氏在参加康熙国葬时执意步行,导致身体不适,加上本身年龄较大,最终病逝。

主流观点否认雍正逼死了生母,清朝提倡孝道治天下,尤其康熙最恨皇子中冷酷无情,

在崇尚“以孝治天下”的清朝,皇帝逼死生母是难以想象的。而且雍正生母去世前,雍正已经顺利登基,皇位逐渐稳固。

乌雅氏手中也没有实权,对雍正的皇位无法构成威胁,雍正没有动机逼死生母。

弑父更是无稽之谈,康熙那么容易被儿子杀死吗?总的来说,雍正改革动了一部分人的蛋糕,攻击他污蔑他这种现象是存在的。

……

雍正是改革家,推行新政的同时,还把选择接班人这事进行了改革。

在雍正帝驾崩之前,他未雨绸缪,创建了秘密立储制度。

鉴于康熙朝后期那场惨烈的“九子夺嫡”之争,雍正帝深知皇子争位极易引发内乱。

为避免悲剧重演,他苦心冥想,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他将选定的储君名字书写好,密封于锦匣之内,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同时另写一份相同内容的密旨随身携带。

待他驾崩之后,大臣们取出两份密旨,核对无误后,便拥立储君登基。

这一制度有效地避免了皇子,为争夺储位而引发的骨肉相残。

皇上驾崩之后,国不可一日无主,新君需尽快继位。

大约 10 天后,皇宫便开始操办雍正帝的下葬事宜。

雍正遗命第四皇子弘历接班,弘历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乾隆皇帝。

弘历的继位诏书由大学士张廷玉宣布。

张廷玉从正大光明匾后面取出匣子,取出密信,上面赫然写着皇位由四皇子弘历继承。

随后,再与雍正身上所带诏书进行对比,内容丝毫不差。

弘历顺利继位,当时他年仅 25 岁。继位之后,他将次年改年号为乾隆元年。

那么,雍正为何会选择四皇子弘历接班呢?

一方面,是因为康熙生前相中了这个皇孙,据说康熙去世前,曾遗命雍正,日后将皇位传给四皇子。

此外,雍正帝也实在别无选择,在他看来,弘历最为优秀。

雍正一共有6 个儿子,分别为弘晖、弘昐、弘昀、弘时、弘历和弘昼。

然而,弘晖、弘昐、弘昀皆早殇,所以,在雍正考虑立储之时,可供选择的皇子主要便是弘时、弘历和弘昼。

弘历自幼便聪慧伶俐,勤奋好学,在骑射与诗书方面皆颇有造诣,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与政治才能。

反观弘时,其性格放纵不羁,在政治上的一些行为让雍正帝极为不满,

甚至还与雍正帝的政敌有所往来,如此行径,自然使他失去了继位的可能。

弘昼行事荒诞不经,时常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给人一种胸无大志的印象,

雍正帝认为他并不适合承担治国理政的重任。

相较之下,弘历在政治上显得更加成熟稳重,无疑更符合雍正帝对继承人的要求。

也正因弘历的继位,历史上才有了“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