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雍正朝传奇名臣 之李卫(1)(2 / 2)

李卫欣然领命,即刻带着随从走马上任。

抵达云南后,眼前盐场的景象令他大为震惊,破破烂烂,到处是残垣断壁。

云南盐务积弊已久,官商勾结现象十分严重,私盐泛滥成灾,致使国库亏空极为严重。

比如管理盐务的官员,把本来进入国库的盐卖给私盐贩子,让他们加价卖出,这些官员收了私盐贩子一大笔贿赂,

盐场生产盐不少,却进入国家库房的却少之又少,各种关系网盘根错节。

然而,李卫并未被这棘手的局面所吓倒,他深入基层,展开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

为了获取真实情况,他绕过层层官僚体系,亲自查账核实,很快便掌握了盐务腐败的确凿证据。

“奶奶个熊!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这不是明抢吗?”眼前账面上的亏空令李卫愤怒不已,

他发现前两任官员竟拖欠盐业税收高达十一万两之巨。

想想看,官员把盐都私自卖给了盐贩子,国家税收流失。面对云南盐务的重重乱象,李卫深知,唯有进行彻底改革,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首先对旧有的盐课“交盘成例”进行改革,大力推行“余盐归公总算”制度。

所谓“余盐归公总算”,即将盐场生产、销售、税收全流程纳入监管范畴。

在过去,余盐常常沦为官员和盐商谋取私利的灰色地带,他们私自贩卖余盐,大肆中饱私囊。

李卫通过这一制度,将余盐统一收缴归公,规范了余盐的销售渠道,使其完全纳入国家财政体系。

与此同时,他严格清查盐账,全力追缴亏空课额,对隐瞒盐井、私煎私卖等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这一举措犹如一记重锤,彻底打破了云南盐务长期以来的利益格局。

通过“余盐归公总算”,朝廷不仅厘清了盐课,短短一年时间,便追缴回大量积欠,

李卫上任不到一年,不仅成功填补了云南盐务的亏额亏空,还为朝廷增加了可观的财政收入,使得云南盐政一举扭亏为盈,成效显着。

同年十二月,李卫又受命兼理铜厂,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管辖范围,铜厂在他整对下,不久也转亏为盈。

由于李卫治理云南盐政和铜厂成绩斐然,雍正三年,他升任浙江巡抚。

在浙江任上,他对私盐贩运采取严厉打击态势,深入清查盐务积弊。为减轻灶丁负担,他上书请求将盐场灶丁人头税摊丁入亩,

这一举措不仅切实减轻了灶丁负担,还极大地促进了盐业发展,使得盐课收入大幅增加。

同时,李卫积极推动雍正帝的新政,大力清理积欠赋税。

对于那些与地方官吏勾结,妄图通过篡改税收数量等手段逃避赋税的豪门大户,他严惩不贷,使得赋税征收逐渐走上正轨。

每至汛期,钱塘江水泛滥成灾,每年都要修筑盐官海塘,李卫极为重视海塘修筑,几乎每年都奏请整治。

为解决资金问题,他多方自筹,还奏准勒令浙江籍贪官污吏捐资助修,从而减轻了百姓负担。

“盐官海塘”位于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南门外,是古代的海堤,也是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

在当地流传着李卫眼睛糕的传说,这种食品与李卫修筑盐官海塘有关联。

传说是这样的:

话说这一日钱江海塘告急,李卫担任浙江巡抚,督建盐官海塘。

眼看海潮忽汹涌而来,修建两个多月的海塘堤坝不堪冲击,被冲垮一大半,李卫派河工抓紧修筑。

李卫亲自来到河堤参加抢修,他发现筑塘是个体力活,官兵与河工中午按一般军粮供应伙食,到下午就没力气干活,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

过了几天,李卫到盐官镇一家茶馆用餐,老板推荐了特制的眼睛糕,李卫吃后觉得很饱。

茶馆老板解释说,方糕米粉似白脸,中央的馅儿像眼睛,所以叫眼睛糕。

此时李卫灵机一动,发招聘告示招收做眼睛糕的师傅,用修石塘打灰浆的糯米粉做眼睛糕,供官兵与河工食用。

官兵和劳工吃了后抗饿,纷纷称赞这食品不错。

李卫由眼睛糕有所悟,为避嫌,将其改名为“堰兢糕”,寓意修筑海塘要兢兢业业,也暗示大家不要偷懒磨洋工。

此后,他每天派人往海堤送“堰兢糕”,官兵和塘工们明白了李卫的良苦用心,更加兢兢业业,修好了海塘。

后人为纪念李卫,就把眼睛糕称为“李卫眼睛糕”。

此外,李卫擅长治理盗患,对藏匿于山野间的盗贼穷追不舍。一旦发现盗贼踪迹,必派遣将吏全力追捕,坚决剪除其党羽,由此浙江的社会治安得到极大的改善。

为了更有效地铲除盗贼,李卫甚至允许妓院存在,他认为盗贼得手后必定会前往妓院消费,

妓院的存在便于追踪盗贼行踪,嘿嘿!此说虽略显奇特,却也不失为一种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