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宋在数学与神火领域的成就如日中天,林翀的目光却并未局限于当下的繁荣与已知的世界。他心中一直怀揣着一个更为宏大的梦想——探索宇宙星辰,用数学与神火叩开星际的大门。
林翀深知,要实现这个梦想,首先要突破的就是对宇宙的认知局限。他组织了一批顶尖的学者,成立了“观星数理研究院”。研究院选址在一处视野开阔、远离尘嚣的高地,这里空气澄澈,极适合观测星空。
林翀带领学者们运用数学中的几何与三角学原理,制造出了高精度的天文观测仪器。他们精心打磨镜片,精确计算镜筒的长度与角度,确保仪器能够清晰地捕捉到遥远星辰的微弱光芒。在制造一台大型望远镜时,林翀亲自参与每一个环节的计算与设计。“这台望远镜的镜片曲率至关重要,我们要通过精确的几何计算,让光线能够完美聚焦,这样才能看清更遥远的天体。还有镜筒的长度,要根据我们想要观测的距离和角度,运用三角学原理进行精准设定。”林翀对工匠和学者们说道。
经过数月的努力,这台凝聚着众人智慧与心血的望远镜终于完工。当第一缕星光透过镜片,清晰地呈现在众人眼前时,大家都兴奋不已。学者们开始日夜观测星空,详细记录星辰的位置、亮度变化以及运行轨迹。他们运用数学中的坐标系统,为每一颗观测到的星辰建立档案,标记它们在星空中的精确位置。
在持续的观测中,学者们发现了一些星辰运动的异常现象。一颗看似普通的星星,其运行轨迹并不符合现有的天文数学模型。林翀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全新的发现,是对现有知识体系的挑战与突破。他带领学者们重新审视已有的理论,运用复杂的数学公式进行推算。“我们现有的模型可能忽略了某些关键因素,也许是遥远天体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又或许是存在尚未被发现的宇宙规律。我们要从最基础的数学原理出发,重新构建模型。”林翀说道。
经过无数次的计算与验证,学者们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宇宙力学关系。他们通过引入新的变量和数学关系,成功解释了那颗星辰的异常轨迹。这个发现不仅完善了北宋的天文数学体系,更为未来的星际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赵逸尘在神火研究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发现通过特定的数学配比和能量引导方式,可以将神火的能量压缩并储存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高能物质——“星耀晶”。这种物质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且稳定性极高。
“这种星耀晶的能量密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它或许能成为我们探索星辰的动力源泉。但要将其应用到实际中,还需要精确的数学计算来控制能量的释放和转化。”赵逸尘兴奋地向林翀和孙玄策介绍他的发现。
林翀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他立刻组织学者们研究如何将星耀晶的能量转化为推动飞行器的动力。他们运用热力学、动力学等多方面的数学知识,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引擎模型。“我们要精确计算星耀晶在不同条件下的能量释放速率,根据飞行器的质量和所需的飞行速度,确定引擎的参数。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个数据都至关重要。”林翀说道。
孙玄策则负责挑选和训练一批具备坚韧意志和高超技艺的勇士,他们将成为未来星际探索的先锋。孙玄策运用数学中的选拔模型,从众多报名者中筛选出最优秀的人才。这个模型综合考虑了身体素质、反应速度、心理素质以及对数学和神火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多个因素。
入选的勇士们在孙玄策的严格训练下,不仅提升了身体素质和战斗技能,还深入学习了数学与神火在星际探索中的应用。他们学习如何在微重力环境下运用数学原理操控飞行器,如何利用神火的能量进行星际通讯和生存保障。
在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和无数次的试验后,北宋第一艘星际飞行器——“星辰启明号”终于研制成功。它的外壳采用了特殊的合金材料,经过数学优化的结构设计,使其能够抵御星际间的各种恶劣环境。飞行器内部装备了以星耀晶为能源的先进引擎,以及各种基于数学模型设计的导航、通讯和生命维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