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这次“雪盲代价”的惨痛经历,包括“用炭灰敷眼缓解(视力模糊持续3天)”的后果,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他意识到,在末世中,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尤其是重要的感官,是生存的基础。
在视力逐渐恢复后,林羽开始思考如何改进他的雪地作业方式,以避免再次发生雪盲。他不能再让这种突发情况威胁到他的生存。他想到了护目镜。
他回想起之前在“尸墙威慑”中遇到的食腐鸟鸦。这些鸟类的羽毛颜色深沉,尤其是它们巨大的乌鸦翎毛,在末世前常被用来制作装饰品。林羽突然想到,如果能用这些翎毛来制作护目镜,或许能起到遮光的作用。
他找到一些较大的乌鸦翎毛,仔细清洗干净。然后,他用锋利的石刀将这些翎毛的根部磨平,将它们修剪成合适的形状。为了确保其坚固和舒适,他还利用之前清理变异生物骨骼的经验,用细小的骨骼磨制出两个环形的镜框,将翎毛嵌入其中。最后,他用坚韧的藤蔓将两个镜框连接起来,并制作成可以固定在头部的带子。
就这样,一副独特的“乌鸦翎毛护目镜”诞生了。这副护目镜虽然造型原始,但却能有效地遮挡阳光,防止强光反射对眼睛造成伤害。
在随后的雪地作业中,林羽都会戴上这副乌鸦翎毛护目镜。果然,有了护目镜的保护,他再也没有出现雪盲的症状。他能够更加自如地在雪地中工作,清除积雪,寻找资源。
他将这次“雪盲代价”的成功应对,包括“改进:雪地作业戴乌鸦翎毛护目镜(骨骼磨制)”的创新方案,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他意识到,在末世中,每一次危机都可能成为他提升生存技能的契机。
这次对雪盲的应对,标志着林羽在“日常耕耘”阶段,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自我保护的认知达到了新的高度。他虽然经历了暂时失明的痛苦,却也因此学会了利用现有资源制作防护工具,有效避免了再次发生类似危险。这种从实践中学习、不断改进生存策略的能力,进一步凸显了第二卷核心逻辑中“平静表象下暗藏生态失衡、资源短缺与外部威胁的隐患”的深层含义——自然环境的挑战始终存在,而人类必须不断创新以求生存。
林羽并未因此而自满。他知道,乌鸦翎毛护目镜虽然有效,但其耐用性有限,而且对视野也有一定影响。他开始思考,除了乌鸦翎毛,还有没有其他更透明、更坚固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护目镜?比如,利用某种天然树脂,或者通过特殊处理来提高材料的透光性。他甚至想到了,如果能够找到或制造出一种更全面的防护服,那将是更高级别的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