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次事件的后续发展,却让林羽再次感受到了末世的残酷性。
尽管林羽放行了,但那些被毒鼠尸体喂养的猫崽,它们的身体依然无法抵抗毒素的侵蚀。几天后,林羽发现,那些幼猫的身体开始出现颤抖,呼吸变得急促,最终,它们一只接一只地死去了。猫崽死亡率高,最终只有一只体型最小的幼猫幸存下来。它蜷缩在煤球的身边,显得异常虚弱。
林羽感到一阵惋惜。他知道,这是他使用毒饵的副作用,也是末世生态链的残酷体现。但他无能为力。他只能默默地将死去的幼猫尸体掩埋,然后更加细心地照料剩下的那只幼猫。
他将这次“猫科背叛”的惨痛后果,包括“猫崽死亡率高”的悲剧,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他意识到,末世中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即使是最亲近的盟友,也可能因为环境的毒性而付出生命的代价。
然而,在林羽感到悲伤和无奈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却悄然发生。
幸存下来的那只幼猫,虽然体型最小,但却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在林羽和煤球的精心照料下,它逐渐恢复了健康,并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它继承了煤球的敏捷和林羽的智慧,对山洞的环境异常熟悉。
当它长大后,它的捕鼠能力甚至超越了煤球。它比煤球更加机警,行动更加迅速,能够更有效地追踪和捕杀那些狡猾的变异鼠类。它成为了内新一代捕鼠能手,山洞的鼠患问题得到了更彻底的解决。
林羽感到一阵惊喜和欣慰。他没想到,这次“猫科背叛”的悲剧,竟然会以这样的方式迎来转机。那只幸存下来的幼猫,成为了山洞新的守护者,也成为了他在这片废土上的又一个希望。
他将这次“猫科背叛”的转折,包括“幼猫长大后成内新一代捕鼠能手”的意外收获,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他意识到,末世中的生命,总能在绝境中找到新的出路,而每一次的挫折,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成长和收获。
这次与煤球的冲突以及幼猫的成长,标志着林羽在“日常耕耘”阶段,对生物协作和生态平衡的认知达到了新的高度。他不仅学会了与动物建立契约关系,更学会了理解生命的韧性与变数。这种从个体生命中洞察生态规律的能力,进一步凸显了第二卷核心逻辑中“平静表象下暗藏生态失衡与外部威胁的隐患”的深层含义——威胁始终存在,但生命总能找到应对之道。
林羽并未因此而自满。他知道,新的捕鼠能手虽然强大,但依然需要他的照料和管理。他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这只新生的力量,同时避免再次出现中毒的风险?他甚至想到了,如果能够培养更多像煤球这样能够协作的动物,或者利用动物的基因优势来改造新的物种,那将是更高级别的生物技术应用能力。他对“猫科背叛”的深入探索,也预示着他将在“日常耕耘”的道路上,不断精进和突破,以应对末世中无尽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