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追问:\"你有何见解?\"

该臣子答道:\"此时北伐,首要解决国内局势未稳的问题,国师的改革引发了不少动荡。\"

\"再者,即便战胜,又能如何?不过是挫其锐气,徒增消耗,不如待国内安定后再行动。\"

\"若北伐失败,恐引发内乱,岂不贻笑大方?\"

朱棣不急不躁,引用李武的话回应:\"这些问题国师已解释清楚。\"

\"如今蒙古诸部除瓦剌外皆元气大伤,拖延只会助其恢复。\"

\"我军士气正盛,此时出击最为明智。\"

\"诸位有所误解,此次北伐旨在**,而非报私仇。\"

\"国师要清算的是华夏与北方草原千年的血仇!\"

“此次北伐,意不在削弱敌势,而在于彻底消灭他们,将北伐之地纳入我大明版图!”

此言一出,朝中群臣无不震惊。

霸道!太过霸道!

竟要将整个草原势力连根拔起?

这未免也太狂妄了!

很快,又有大臣站出来反对:“北方草原部落擅长骑射,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犹如天助。若他们避而不战,纵使国师亲临,恐也难以全歼。届时怕是重蹈太祖北伐覆辙,无半分收益。望陛下三思!”

朱棣听罢,忽而轻笑。

群臣茫然,齐问:“陛下为何发笑?”

朱棣道:“朕起兵于北京之时,诸位中有谁料到,朕仅需一月便能直抵南京?”

此言一出,众人哑然。

气氛顿时凝滞,尴尬弥漫。

朱棣不以为然地继续说道:

“那时若朕自己说一个月内能到南京,诸位恐怕早已笑谈朕疯了吧?”

“然而朕做到了!诸位可知道,这究竟是谁的功劳?”

长久的沉默后,朱棣悠然道:

“这全是国师之功。国师凭超凡手段,创下连太祖都惊叹的奇迹。”

“依朕看来,有国师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诸位可有异议?”

群臣面面相觑,无人作答。

并非不愿开口,而是无从反驳。

李武所为实在太过匪夷所思……

见众人沉默,朱棣唇角微扬:

“诸位既认可朕的看法,想必对国师能否剿灭北方诸部之事,也该无异议了吧?”

“既然如此,北伐之事就此定下!”

第166章一次试探!(求订阅)

朱棣说完,群臣脸色各异,不少人暗自发急,想站出来反驳,却又被他方才的问题堵住。

若要反对,必须给出理由;若无法反驳他的论据,便毫无说服力。

李武以一月时间,从北平打到南京,甚至让已逝的太祖“现身”。

他的手段,每一件都宛如传说,简直无所不能。

永乐大帝朱棣召集群臣商议后决定,此次北伐务必速战速决。他宣布今日点兵,明日清武亲自领兵出征,姚广孝亦随行。退朝后,朱棣召见姚广孝,询问其看法。

“道衍,你觉得北伐之事如何?”朱棣问道。

姚广孝略作沉思,答道:“微臣以为稍显仓促。蒙古诸部虽现衰弱,但越弱越不易正面交锋。好在有国师坐镇草原,一切尚有变数。”

“然则京师更让微臣忧心。陛下御驾亲征,高炽公子年少,经验不足,虽可守北平,却难掌全局。尤其新政推行,朝中暗潮涌动,由他监国,恐力有未逮。”

朱棣叹道:“此乃朕忧虑之所在。故此行期间,全赖大师扶持。”

姚广孝拱手应诺。

稍顷,他又问道:“陛下,微臣尚有一疑,此次北伐,真仅是为剿灭草原诸部吗?为何总觉国师别有深意?”

朱棣沉吟片刻,含笑回应:“确有其他考量。”

当晚,北京城外,三十万大军列阵完毕。高台上,朱棣面对三军,庄严宣告此次出征的目标。众将士齐声响应,誓言必胜。数日前,外敌趁我南征之际,突袭大同,所到之处尽成焦土。无论男女老少,无一幸免,就连襁褓中的婴孩亦未能逃脱厄运。

李武闻言,轻抬手掌,低声念出:“魇祷。”

话毕,天色骤暗,空间扭曲,万物朦胧。将士们顿时陷入混乱,但转瞬景象重归清晰,映入眼帘的却非旧地,而是另一番景象。

“诸位莫惊。”李武语气平和,却字字清晰,“眼前皆为幻象,无需恐惧,亦不必激动,不过是些许小术罢了。”

话音未落,四周已恢复明朗。众人赫然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广袤草原,前方是一座小镇。只见妇女洗衣捣米,孩童嬉笑追逐,人们谈笑风生。

忽闻远处马蹄声急促逼近,将士们心中一凛,回首望见大批骑兵如潮水般涌来,个个面露狰狞,挥舞长刀直扑小镇。镇民毫无招架之力,片刻即被攻陷。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惨绝人寰的杀戮,妇女**,孩童惨死,天地为之哀泣。

即便李武早有警示,将士们依旧怒火中烧,有人抓起武器,冲向幻象中的敌人高声呐喊。

*

画面骤停,幻境消散。朱棣续道:“今日,朕只想问一句——你们希望这样的场景发生在家人身上吗?”

良久寂静后,草原上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回应:“不愿!”“不愿!”“不愿!”

此时,幻境余威尚存,将士们热血沸腾,连厌战者亦斗志昂扬,渴望与敌决一死战。

朱棣看向李武,目光带着感激,随即宣布让大家今晚饱餐一顿,明日清武即刻整军出发。

深夜,李武在王府与朱棣商讨北伐事宜时,朱高炽匆匆进来行礼:“见过父皇,李先生。”

李武微微颔首后问道:“公子深夜来访,可是有要事相告?”

朱高炽低头沉思片刻,说道:“李先生智谋深远,我确实有一事困扰,想请教您的见解。”

李武示意他说下去。

朱高炽缓缓道:“此次北伐意义重大,我不反对,但内廷尚未稳固,若父皇和先生同时离去,我心中实在不安。”

他虽未明言,但话中之意已显。表面上赞同北伐,实则心存异议。

朱棣也察觉到了儿子的顾虑,说道:“朕亦有所担忧,若我们离开,局势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先生既然知晓此点,却仍执意北伐,是否另有考量?”

李武闻言淡然一笑,点头道:“陛下所料不错,此番北伐不仅为清除边境隐患,更是对朝局的一次试探。”

朱高炽听罢更加困惑:“试探?为何要试探?”

朱棣这时笑了,解释道:“现在你该懂了吧,李先生自有深意。”

李武接着说:“公子日后将成为太子,需学会从大局着眼,不然难以应对朝堂事务。”

李武不自觉地垂下目光:“李先生所言极是。”

“九零零”

见朱高炽依旧未能领会自己的意图,李武缓缓开口解释。

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

“公子可知,如今国内何以动荡不安?”

朱高炽听后一怔,迟疑道:“这……”

“但说无妨,父皇岂会怪罪于你?”朱棣投来一眼。

得到鼓励后,朱高炽才放松下来。

“局势动荡的根源,不过文人、世家与门阀作祟罢了。”

李武听罢微微颔首,此言确有几分道理。

古时**虽权势滔天,却仍受诸多制约。立嫡以长便是典型例证……

单举朱元璋而言,朱标病逝后,他曾有意改立朱棣为储君。然而,因方孝孺为首的文臣极力反对,计划终告失败。

朱元璋之事已足以说明问题。而若论万历帝,则更为直观。

提及万历帝,世人多联想到他三十年未曾临朝,戏称其为“铁懒”。然则,他为何如此?多数人仅归咎于与文官不睦,再深入探究便语焉不详了。

实际上,万历早年雄心勃勃,立志要雪土木堡之辱。然而,每当他提出利国之策,若稍损及文人或世家利益,便会遭遇百官集体**,最终难以推行,不了了之。

久而久之,万历满腔抱负无从施展,心中积怨难平,索性采取冷处理,以沉默对抗群臣。

这或许是他能想到的唯一办法。

彼时,文官势力过于强大,连皇权都难以匹敌!

究其根源,在于文官集团一家独大,武将、外戚等多方均不堪一击。

万历遍寻不得可用之人,这也是李武为何不计代价欲在早期遏制文人势力的根本原因。

言归正传。

朱高炽略作思忖,继续回应先前的问题。

“具体而言,原因大致两点。”

“其一,父皇初登大宝,根基未固,建文帝余威仍在。尽管有皇祖手谕,天下文士却顽固坚守‘立嫡以长’之规,表面虽遵,内心仍偏向朱允炆,甚至欲拥立其幼子为帝。”

李武微微颔首,肯定道:“此言甚是,这确是一大关键。然而公子只窥见表面,朱允炆虽已亡故,众人仍尊奉于他,实因他无能,又偏信文臣,易于掌控。”

“先生高见!”

朱高炽听罢,恍然顿悟。

李武续道:“其二,则是先生近来的改革触及其根本利益。且依先生与圣上之意,改革显然未至终局。尤其那些顶尖世家,对圣上和国师尤为怨愤,一旦有机可乘,定会生乱。”

“此为在下对先生疑惑的回答,还请先生指教。”

李武莞尔一笑,又问:“若我与圣上不率北平嫡系三十万大军北伐,公子以为,大明是否会生变?”

“绝不会。”朱高炽脱口而出,随即摇头,“只要圣上或先生在,那些世家绝不敢轻举妄动。”

李武笑意更深,继而问:“隐患若不根除,终将成灾。若此次不北伐,如何消弭这些隐患?”

此问如惊雷入耳,朱高炽如被当头棒喝,一时怔住。

眼中满是震撼,仿佛世间一切豁然明朗。

李武微笑:“可知为何我定要与圣上此时北伐?”

朱高炽钦佩地望向李武,坚定点头。

“明白了!父皇需先统御全局,方可挥师北上。否则,那些潜藏的祸患定会伺机作乱!”

朱棣抚须道:“先生真乃奇才!此北伐之策,一石二鸟。”

李武道:“正是如此。引蛇出洞,乃吾所谋。靖难结束仓促,不少居心叵测者尚未现形,陛下便即位,若错失此机,日后肃清将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