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李武注意到,朱棣在外领兵打仗时的精神状态,与待在北平时截然不同,整个人亢奋无比,好似一头猎豹闻到了血腥味。

这让李武联想到魏武帝,嗯——以他的喜好,寻常女子根本无法满足,但这不是重点。

重点在于,李武觉得魏武帝和朱棣有几分相似。

他们未反叛之前,都只是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对建功立业、驰骋沙场充满向往。

可命运偏偏捉弄人。

最终,他们还是被冠上了\"曹贼\"、\"燕贼\"的名号。

二人正谈笑间,话题忽转到察罕之事。

提起此节,朱棣目光微冷,看向李武道:“没想到你在这一块,也是相当厉害。”

李武神色尴尬。

朱棣语重心长地叮嘱:“我跟你说这些并无他意,往后这种手段万不可再使,切记藏于心底。

若你再次用它,必定会引来有心人的注意。”

李武深感朱棣的关怀,诚恳回应。

朱棣看了看天色,继续说道:“整体而言,你此次的表现不错。

待战事结束,我会为你申请封赏。

但你所在的右卫骑军自德立索儿去世后,一直缺个千户,现暂由你代理。

我已安排张武柳升归入你的麾下,为此谭渊还来找我理论了一番,你莫要辜负我的期望,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好好表现。”

李武面露喜色,原以为需回营后方能升任千户,没想到此时便可暂代,这可是通向卫指挥的重要一步。

他刚欲起身致谢,却被朱棣挥手制止:“别急,还有话要吩咐。”

随后,朱棣唤来门外伺候的士兵,命令道:“去把那小子叫过来。”

士兵领命而去。

片刻之后。

朱高煦兴冲冲地跑进来,看到李武也在场,脸上浮现出喜悦。

但他仍按捺住礼仪,先行拜见朱棣,而后对李武挤眉弄眼。

李武眉头微蹙,心中暗想,朱棣胆子也未免太大了些。

算了算朱高煦的年纪,今年不过十二岁左右,就这么让他上战场?他瞄了瞄朱高煦的身材,虽然发育良好,在同龄人中算是高挑,但站在马旁,也不过高出马镫些许,怎能与身强力壮的成年人抗衡?

朱棣指着朱高煦对李武说道:“你就带着他,好好教导一番。”

李武顿时面露难色:“殿下,这…”

朱棣尚未开口,朱高煦已不悦道:“李武你竟小觑我?我骑射都很精通。”

李武不予理会,转而劝朱棣慎重考虑:“殿下,二公子年纪尚轻。”

朱棣摇头道:“我幼时曾在凤阳体验过农家艰辛,后来跟随各路大帅历练军务,深知其益处。

再说,小小年纪又如何?听徐帅说过,困难之时,少年子弟也会被投入军营,照样奋不顾身,因此他的年纪足够。”

朱棣说完,又对朱高煦说道:\"既然你想来战场,那就不必留在营帐之中。

若只是为了学不到东西还添麻烦,那来这里又有何意义?我让李武带你,你要好好跟着他学习。”

朱高煦兴奋地答应下来,毫无畏惧,反倒充满期待。

李武还想开口。

但朱棣已经走近,拍拍他的肩,摆手示意他们离开。

李武无奈,只能带着朱高煦走出房间。

朱棣望着朱高煦欢蹦乱跳的身影,嘴角不禁扬起笑意。

这二儿子确实像他年轻时,也曾对军旅生活充满向往,在军中时更是缠着沐英、徐达、常遇春等人问这问那。

然而,作为父亲的朱棣虽然理解朱高煦的兴奋,但眼中也难掩几分忧虑。

不过,他随即摇摇头,对李武的信任从未动摇。

李武并非莽夫,心思细腻且聪慧,必会尽全力护朱高煦周全。

李武武艺不凡,也能担起这份重任。

另一边,李武与朱高煦边走边谈。

\"你可别小看战场,哪是闹着玩的?\"李武调侃道。

\"你又瞧不起我,我保证不会给你添麻烦。”朱高煦昂首挺胸,语气笃定。

李武无奈苦笑,心想这性子...

既然接下了任务,李武不得不认真考虑。

越想越觉得朱棣的安排不错,军人本该经历战场洗礼。

他可以先带着朱高煦熟悉情况,日后也好指导朱高炽。

两人正说着,迎面碰上一群人。

李武定睛一看,惊喜万分,这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好友朱能等人。

朱能等人赶忙围上来。

许久未见,大家都有很多话要说,于是站在路边聊了起来。

聊着聊着,朱能挑眉问:\"你回来了,殿下有没有给你新安排?\"

李武听罢,立刻来了精神,故意卖关子:\"你们猜猜看。”

众人一看他的表情,便明白分,果然如此,他又升官了。

互相看看彼此,众人不愿多谈这个话题,很快转移至其他事。

李武连忙解释:\"殿下让我暂代千户之职,说到底还是殿下看得起我。”

\"哦。”

朱能几人的神情平静如水。

“难道你们一点都不惊讶?”

李武疑惑地问。

“没什么好惊讶的。”

李武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他对这些人愈发不耐烦。

……

朱高煦本想向李武炫耀一番,结果未能如愿,便毫无保留地大笑起来。

李武白了他一眼,随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走吧走吧,趁着还有空闲,去校场看看你的本事。”

朱高煦挣扎却挣脱不开,嘴里喊道:“李武,你公报私仇!”

李武只是冷笑不语。

以朱高煦这种自视甚高的性格,李武若不压制一下,恐怕迟早会因为一时冲动而丧命。

让他明白强中更有强中手的道理,对他的成长至关重要。

此外,李武也需要清楚朱高煦的实力如何,这样才能更好地带领他。

其他人见此情景,也跟着起哄前往校场。

到了校场,李武放开朱高煦,让他自行选择趁手的兵器。

朱高煦斜睨李武,傲慢地说:“要是伤了你别怪我。”

李武冷哼一声:“叫你去就去,啰嗦什么,在北平你或许会被优待,但在这里不会。”

这句话显然惹恼了朱高煦,他怒吼道:“谁说要让你让着我!”

“哟,生气回来了,正好,赶紧选兵器吧。”

“就用。”

朱高煦说完,见李武依旧站在原地不动,疑惑地问:“你用什么?”

“我?”

李武咧嘴一笑:“我就用拳头。”

听完这话,朱高煦更加愤怒,见李武挑衅地朝他招手,终于按捺不住,挥刀冲向李武。

李武一边躲避一边观察朱高煦的动作。

不错,基础相当扎实。

当李武看清朱高煦的套路后,瞅准机会避开一刀,迅速靠近,用巧劲将他的刀夺下,紧接着一脚绊倒,将朱高煦摔了出去。

朱高煦刚要起身,李武已闪身而至,再次将其按倒在地。

“想站起来,就试试吧。”

李武说道。

朱高煦勃然大怒,使出浑身解数试图站起,却觉四肢如灌铅般沉重,无论怎样挣扎,都难以撼动分毫。

李武察觉到朱高煦的力量,心中暗惊,这样的气力绝非寻常成年人所能及,而朱高煦尚且年幼,再过几年,怕是真能成为一员悍将。

渐渐地,李武发现朱高煦已是力竭之态,正思索是否该继续挑衅,以激发他的潜力。

然而话尚未出口,朱高煦忽然卸去了全部力量,瘫倒在地,不再挣扎。

李武松开手,见朱高煦眼中已泛起泪光,不禁眉头微皱。

毕竟对方只是个尚未长大的少年,且生性倔强。

自负之人通常自尊心极强,受挫亦难免情绪波动。

但朱高煦身为燕王之子,李武既要顾及身份,也不愿磨灭其天性中的锐气,否则日后如何从军?

想到此处,李武径直坐下,挑眉说道:“怎么,输给我一场就承受不住了?整个军营里,谁敢保证一定能赢我?”

朱高煦紧抿嘴唇,愤然瞪视李武,却不作声。

李武笑着调侃:“你又不是我的对手,何必这般较真?不如找别人切磋一下,发泄发泄?”

稍作停顿后,他又补充道,“但能不能击败他人,全看你自己实力,别再输一次,又在那里抹眼泪。”

“谁哭了!”

朱高煦强忍泪水,倔强中透着几分可怜相。

李武语气骤然转冷:“最好别哭,最后一次问你,还要不要再来一场?若打,便全力以赴;若不打,乖乖回北平,以后见到我们,依然尊你为燕王公子,但若想让我们认可你有真才实学,那是绝无可能的。”

“有何不敢!”

朱高煦亦高声回应。

“好!”

李武故作惊异道:\"想不到啊,你竟有如此本事,连薛禄都奈何不了你。

说来惭愧,在你这个岁数的时候,我还远不及你呢。”

这话显然是李武刻意夸赞朱高煦,果然奏效,朱高煦双眼放光,急切地追问李武:\"真的吗?你在我这个年纪的时候,还没我现在厉害?\"

李武点头承认。

朱高煦愈发兴奋:\"那我若在你这个年纪,岂不是也会比你现在更强?\"

\"大概吧。”李武略作沉思,继续说道,\"不过,前提是你得活得足够长,战场上刀枪无眼,我也不能保证自己能熬到现在,更何况如今的你还年轻,以后凡事三思而后行,莫要莽撞行事。”

朱高煦连连点头应允。

李武暗自满意,这样的效果正是他想要的。

年轻人嘛,总爱听这些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