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即便这次工程节省了不少成本,仍给国库带来沉重负担。
因此,李武必须坚决制止。
历史无数次证明,开国初期君民齐心往往能创造盛世,然而一旦明君离世,盛世便迅速崩塌。
李武的施政理念直白而深刻:国家与百姓并非舟水关系,而是江海相依。江河汇入大海,大海化作云雨滋养江河。
国家的存在依赖于两者的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咳咳,扯远了,言归正传。
李武的反对让朱棣放弃了最初的念头,转而询问他关于经济复李的具体计划。李武早已深思熟虑:“陛下,臣认为应先由锦衣卫重新核查户籍。”
如今交通便捷,李武打算首先弄清大明朝廷的实际人口数量。尽管人口远不及后世,他仍决心细致编订户籍。待户籍整理清晰后,他的改革方案便可全面推行。
提升生产力有两条路径。其一,借助技术或军事优势掠夺资源,如历史上的欧美;其二,通过集体协作创造新的生产力,例如毛子他爹和**的大哥。
李武不愿重蹈殖民者的覆辙,因此排除了第一种方式。“锦衣卫?”朱棣略显迟疑。近来锦衣卫似乎格外忙碌,纪纲甚至抱怨预算不足。
“陛下,臣愿以命相保,新政必使大明繁荣昌盛。”李武误以为朱棣对新政产生动摇。朱棣澄清并非如此,只是觉得锦衣卫已无多余力量调配。
朱棣的话让李武意识到锦衣卫并非万能,以前这些事务都由他亲自处理,所以未曾留意。李武未敢贸然探询锦衣卫的真实能力及扩充计划,毕竟这是朱棣的王牌。
锦衣卫受皇帝命令监察百官。若李武参与其中恐遭质疑。于是,他提出一个成本较低但准确性稍逊的方案:“能否让锦衣卫监督百官进行人口普查?”
朱棣思索片刻,同意道:“可行,同时教化院的文人也可加入。”让这些倡导仁义的文人参与实践,或许能让他们更接地气。
“遵旨!”一场古代规模的人口普查由此展开。
人口普查不仅涵盖了自由民,还包含了被藏匿的奴隶、佃户等,只要是能听懂人言、四肢健全的人都被计入。李武绝不能容忍奴隶妨碍他的规划。
这些被视为富户私产的奴隶,实则是新政推行的最大障碍,他决心彻底清除。
\"为何如此?\"
身着华服的乡绅汪磊怒视面前的大明差役,质问着。
差役瞥向汪磊身后那群戴着镣铐、眼神呆滞的奴隶,坚定地说:\"大明律令在此,违者入狱!\"
\"大明怎会有此法律!我家奴隶岂能充公?\"
\"不仅是奴隶,还有佃户、田地,所有家产均需充公!\"
差役未理睬汪磊的质疑,果断带人进入宅邸。
回忆起数月前,李武命令将奴隶、妇女甚至妾室一律列入人口普查,引发强烈抵触。各地富户组织家丁暴力抗法。
对此,李武直言:\"双管齐下,一边宣布解放奴隶,提供新岗位;一边派兵**顽固分子,对归顺者给予奖励。\"
如此反复,大部分顽固富户已被清除。
剩余富户,李武无意完全放过。
他启动全面统计计划,从陶瓷器到织机,所有生产所需皆需核查。
在锦衣卫与差役协助下,多数地方已达成目标,偏远地区虽未完全覆盖,但他并不担忧。局部成效足以影响周边。
就像俄国**后,迅速波及整个东欧。
很快,京郊多数区域已完成清理。
期间虽有富户抵抗,但李武已有足够手段应对。
先前已重拳打击一批**者,如今再想反抗愈发困难。
于是,如本章开头所写,多数富户仅敢口头**,不敢付诸行动。
经过半年统计,终于摸清京郊数省详情。
结果显示,这些地区总计七千万人口,各类机械与资源不计其数……
如此浩大的数据量,着实让官吏们头疼不已。
幸而,几次新科举选拔出了一批真正有抱负的人才。他们在面对繁重任务时干劲十足,很快便完成了工作。
经过整理后,详尽的资料摆在了李武与朱棣面前。李武看后十分满意:“如此一来,新政便可推行。”
朱棣却满是疑惑:“国师,朕深知你从不害朕,但……你于我大明大力革新,究竟意欲何为?为何朕……难以理解?”
李武心想,你乃古人,自然无法理解现代操作。要知道,现代这些不过是常规手段。他的新政正是依托现代资料进行的现代化改革。
首先,李武计划开展集体化改革。他已统计出各类生产机械及原料的大致产量,下一步便是统筹规划生产。
例如,在桑田旁设立缫丝工厂,召集农妇为工人,从事手工业;又如,将土地收归国有,组织农夫使用朝廷分配的耕牛与机械统一耕作。
朱棣听闻李武提议后震惊不已。
“国师,你……”
李武见状,知其一时难以领悟,便耐心解说:“将众人集体化,等于让大明成为一个高度整合的整体。”
“如此一来,就不会有豪强霸占田地,而是由国家掌控全部资源。”
“同时,百姓也不必受制于豪强与官吏的层层压榨,负担也会减轻不少。”
“长此以往,大明将实现全民富裕,这是一举两得之事。”
朱棣虽被李武解释许久,仍不明所以,只觉此事大概有益。
“国师,你从未扰乱朝政,但此事……变动太大,朕……”
朱棣依旧迟疑。
李武暗自叹息,古人的认知局限与对变革的恐惧根深蒂固,自己必须设法改变这一切。
可要如何改变呢?也许唯有教育了。
“唉——”
李武轻叹一声,教育需要先构建完整的集体化产业链,积累充足财富才行。义务教育耗资巨大,以大明的古代生产力根本无法承担。
君不见,德国也是在**支持下才开创性地实施义务教育。
对于一个近代工业大国尚且如此艰难,更何况大明只是个古老的封建王朝。
李武略作沉思,说道:\"陛下若实在忧虑,新政只在核心区域试行。若有差池,随时可废止或调整至边疆。\"
朱棣征战一生,重归边塞自无畏惧,最终半信半疑地应允。
李武再度发布指令:凡年满十五至六十者,无论男女,皆须参与朝廷规划的集体劳作,由官方统一调配。
与此同时,各大明手工业作坊与农庄将配备充足牲畜与机械,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且官方承诺提供食宿,确保大多数人生活条件远胜从前。
此消息传出后,民心复杂。多数人对此新政充满恐惧与抗拒。在严苛律法与京畿强大执行力推动下,政策终在核心地带推行。
\"李某定不负天下百姓所望!\"
\"还需要组建新军?\"
朱棣得知李武欲推进军事改革时,毫不犹豫拒绝:\"绝不可行,此事朕决不容许。\"
朱棣罕见地强硬反对,令李武颇为意外:\"为何?此举可大幅强化我朝军力……\"
\"休要多言,此事朕绝不同意。\"
朱棣态度坚决:\"此次改革必然触动诸多将领及普通士兵既得利益,若他们反叛,我朝恐难支撑。\"
朱棣态度严肃,无论李武如何劝说,他均不妥协。
上回改革仅涉及文人阶层,影响不大,毕竟文人并无兵权,顶多联合逼宫,易被**。
但这次不同。
改革直接影响军队利益,而军队掌控着大明武装,一旦哗变,缺乏足够武力的朝廷将无力应对。
朱棣深知军队之重要性,无论如何都不敢轻举妄动。
\"大明军队绝不可进行如此激进改革,否则将危及国本。\"
\"可是……\"
李武还想争取,却被朱棣打断。
朱棣怎会不知提升军力之重要?
他自然明白激进改革会引发保守派强烈反弹的道理,但这一次,站队反对的是整个大明的军队。
因此,朱棣不敢冒险。
“国师,我知道你忠心为国,但如今的大明实在不宜对军队采取过于决绝的措施。”
朱棣思索片刻,以隐晦的方式对李武说道。
所谓“不决绝”,便是要循序渐进。温和的改革可分步骤实施。
将广告时长从五秒延长至三分钟,这种潜移默化的改革方式才是朱棣认为最稳妥的。
“这……好吧,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