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首领闻言点头,皆松口气:定是看错,人怎能飞天?
至于关于李武的传闻,也应为虚妄。
唯独瓦剌部的马哈木眉头紧锁。
明太祖在世时,他曾多次与朱棣对阵,深知朱棣性情——
此人行事缜密,自信满满,绝不轻浮。
更难得的是,朱棣极为自负,目空一切。
这样一位骄傲之人,竟甘愿尊李武为国师,若李武只是寻常谋士,绝不会享此殊荣!
在此之前,马哈木虽对李武存疑,却也未完全否定。
马哈木逐渐意识到其他人的法则并非不可接受。
然而,探子的汇报改变了这一切。
李武可能真的凭借飞行回到了北京城,这一想法让马哈木震撼。
尽管李武掌握法术的传闻匪夷所思,但若无真实本领,朱棣怎会如此器重,甚至授予国师之职?
或许传闻有所夸张,但李武必是深藏不露的高手。
敢于独闯北平,说明他早有应对之策。
想到这里,马哈木再也按捺不住。
他说道:
“李武既然归来,表明明朱棣已洞悉我方动向。他敢让李武单枪匹马回北平,必定有所布局。继续滞留大明境内风险极高,我主张立即撤军!”
第138章勇士还是逃兵?瓦剌撤军!(求订阅)
马哈木说完,军营顿时寂静无声,众人纷纷投来错愕的目光。
坤帖木儿眉头紧锁,质问道:“今日攻下大同指日可待,距北京城不过一日路程。拿下北京城后,便能直取中原。你竟在此时提议退兵?”
畏兀儿部首领亦不满地说:
“马哈木,莫非你是认真的?”
马哈木冷静回应:“诸位,请勿被眼前利益迷惑。李武此次前来北平,意味着明朱棣早已知晓我方意图。即便朱棣暂时分身乏术,难道他会坐视北京沦陷?”
“以朱棣的实力,即便一时难以抽调大军,调动十万援军并非难事。但他并未如此,反而派李武一人前来,定是胸有成竹。”
“因此我认为,即使拿下大同,也未必能攻下北平。盲目推进,只会陷入明军埋伏。”
众人听后陷入沉思。
随即坤帖木儿反驳道:
“即便李武真能御风、御兽、开山断流,他又怎能对抗我们数十万大军?”
语气中透出轻蔑:
“马哈木,莫非你在与明朝交战时已被吓破胆?前一刻还称颂朱棣与李武,现在却如此畏惧?”
显然,坤帖木儿对李武的能力持怀疑态度。
对北京城志在必得。
表面上看,他的此次南下旨在攻占大明。但其实他很清楚自己的实力如何。他只是想通过掠夺利益壮大自己的部落,同时在战场上占据最大优势,提升个人声望,从而更有可能统一蒙古各部。
若最终未能战胜朱棣,他也毫不担忧。毕竟撤退回漠北并非难事,李武此前与朱棣的表现足以证明他们撤离的能力。即使明知李武可能已有防备,他仍不愿退兵。也许北京城真的能被拿下?即便不能,及时撤退也完全来得及,明军绝不会追击。
这个逻辑简单明了,其他部落首领也都明白。既然已经推进至大同,怎可能轻易撤退?谁甘愿放弃?
\"马哈木,你这懦夫,也敢称蒙古后裔?真是愧对祖先。\"
\"连朱棣的面都没见到,就想着撤退,我们都不认识你,省得丢脸。\"
面对众人的冷嘲热讽,马哈木并未动怒。他环视众人:\"你们真的不留?\"
坤帖木儿立刻回应:\"当然留下。\"
听罢,马哈木平静地说:\"若你们不走,那我走。\"
此言一出,帐内众人皆皱眉。本以为他会激烈反对,没想到不仅不怒,还决定撤兵。
\"马哈木,你享受了诸多好处,说走就走?\"畏兀儿首领冷笑道。
马哈木眉头微蹙。他也不愿离去,同样渴望攻陷北京城以立威。但直觉告诉他,李武北上的目的不止于此,另有深意。若再不撤,恐怕所有人都将陷入对方的陷阱。
如今,瓦剌的精锐尽在此处。一旦有变,后果难以预料。马哈木深知此理,既不敢冒进,亦不愿冒险。他认定撤军是最优解,心中已然笃定。
“为何这般喧哗?”马哈木说道,“此次从大明所得,归你们自行分配,我分毫不取。”
畏兀儿首领听闻此言,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此话当真?”
“自然如此。”马哈木毫不迟疑,话锋突转,“只是若你们攻下大同后,前往北京途中遭遇不测,休想我回援。”
此语一出,其余部落首领皆微怔。瓦剌若撤,联军实力势必折损近半,损失不可谓不大。然而,短暂权衡后,他们意识到即便只剩三分之二兵力,围攻仅有两三万守军的北平仍无悬念。在利益驱动下,众首领纷纷应允。
坤帖木儿道:“随你行事,但离营后不得携任何战利品。”
“那是当然,我绝不多取一分。”马哈木说完起身,径直走向军帐之外。临走时回头丢下一句:“祝诸位好运。”
言毕,头也不回离去。众人目送其身影消失,面面相觑,神情略显怪异。谁也没想到马哈木如此干脆,连唾手可得的战利品都不愿争抢。
坤帖木儿冷哼一声:“胆小鬼。”嘴上虽轻蔑,心底却泛起隐忧。北平之行,真会出事吗?随即摇头否决:不可能,不过一个李武,即便他再强,能凭己之力击溃数十万大军?即便败了,总归懂得撤退。
……
蒙古诸部联盟营地,瓦剌部驻扎之地。马哈木归来,高声下令:“全体集合,即刻整军撤离大同!”
副将闻令匆忙赶来,不甘地道:“大汗,就这么空手而返?”
马哈木毫无动摇,振臂疾呼:“此乃天意,速行!”
马哈木语气笃定:\"若李武率十万大军而来,我自然不会退。但他孤身赴约,必有诡计。我预感,若再不撤离,定会生变!\"
话毕,他不再多言,果断下令:\"莫要啰嗦,速整军备!\"
副将低声咒骂了一句,随即无奈叹息,转身召集部队。
瓦剌军队迅速行动起来,但因人数庞大,一时难以完全集结。马哈木估算,至少需耗去大半天时间。然而,短暂的时间或许并无太大影响,难道短短半天,李武便能翻盘?
马哈木心中疑惑难解,莫名涌起不安。人世间最可怕者何物?答案无疑是未知。对马哈木而言,李武便是个不解之谜——深不可测,捉摸不定。虽不知其究竟如何,却深知绝非凡人。
李武为何敢于独闯京城?又凭什么无视他们数十万联军的威胁?这些问题令马哈木百思不得其解。从常理推断,单凭三万兵力,即便尽为精锐,也绝非敌手。
马哈木理智告诉他此事绝无可能,但直觉却反复警告,也许李武真的能做到。他暗自祈祷:\"愿此次决断不出差错。\"
一旦消息传来,若坤帖木儿等人真攻陷北京,后果不堪设想。不仅颜面扫地,更会在蒙古失去威望,甚至被取代。想到此,他不禁心绪起伏,萌生退意。但身为领袖,岂容动摇?他立即驱散杂念,协助部署军务。
……
马哈木正有序筹备撤军之际。
坤帖木儿等人散会后,亲赴大同督战。大同为九边重镇之一,虽不及北京城重要,但城防等级不容小觑,乃中原首屈一指的要塞,驻守数万便足以抵御百万敌军围攻。
然而遗憾的是,大同精锐朵颜三卫尽被朱棣调往南方,如今城内仅剩五千左右士兵,多为老弱病残。即便如此,他们已成功抵挡蒙古诸部联军两日,几乎已达极限,伤亡过半。
若非敌人视汉人为死仇,破城必血洗全城,城中将士早已崩溃。“攻城!”坤帖木儿在中军激励士气,“大同城藏汉人数十万,财富无数,破城后所得皆归己有!”此言对士兵而言无异于号角。在重赏驱使下,蒙古士兵怒吼着发起一轮接一轮的攻势。
与此同时,大同城内陷入死寂,绝望笼罩每一角落。家家闭门,老幼妇孺躲入地窖,壮年男子简单登记后领械备战。城中兵器有限,多数百姓仅得弯刀或农具充数,防护装备更是匮乏至极。十余万百姓分得一万副盔甲,穿戴杂乱不均,形同乌合之众。然而此刻,他们别无选择:要么拼死抵抗,要么坐以待毙,身后即是家园,无路可退。
城外集结的民兵,悉数守在蒙古诸部即将进攻的城门附近。
他们准备在城破后与士兵并肩作战,殊死抵抗。然而,绝望的情绪弥漫其中,唯有对南方援军的期待支撑着他们的信念……
城楼上,景象惨烈至极,血腥味刺鼻,宛如地狱画卷。年轻战士们大多已身心俱疲,蒙古兵攻城时,他们只能机械般拉弓射箭;休憩时,则默默靠墙而坐。昔日的同僚多数已为国捐躯,起初他们还盼着燕王援军,如今却再无希望。从南京赶来至少需四五日,他们根本熬不到那时。
忽然,一声惊呼打破了寂静:“看那边!那是什么?”
众人抬头,无不震惊。眼前所见,超乎想象。
另一边,蒙古营中。
“大汗,所有部属均已整装待命!”副将躬身禀报。身后十万瓦剌大军排列整齐,静候命令。
“做得很好。”马哈木微微点头,目光扫过大同城,眉头微皱。此刻,副将揣摩出他的心思,进言道:“大汗,此次行动本意是直取重地,未涉足其他城镇。若空手而归,恐难向族人交代。不如顺道攻下几座明朝城池,带回些许战利品。”
马哈木稍作思量,绕路不过耽搁一两日,即便有变,还有他人抵挡,自己尚有余裕撤离。
“依你所言行事。”他点头同意,“传令,准备出发!”
副将听闻能劫掠汉人城池,顿时兴奋不已:“遵命!”随即策马疾驰,调遣大军启程。
但就在此刻,意外陡生……
他眼角余光捕捉到空中异状,瞳孔骤缩,满脸惊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