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启用旧人,关外图谋(五)(1 / 2)

朱有建的目光紧锁在地图之上,心中的忧虑愈发深沉,只见那地图之上,还有一条滦河,宛如一条潜藏的巨蟒,带来的麻烦着实不小。

滦河同样奔腾着流经承德,而后决然地穿过长城,硬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劈”出了滦河谷,恰似在大地之上划开一道深邃的口子,并且顺势形成东西两个险要关口,东边的名为喜峰口,西边的则是潘家口。

与此同时,另有一条干流瀑河,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从宽城潺潺流过,而后在潘家口与滦河欣然汇合,它们汇聚成一股磅礴之力,浩浩荡荡地流向渤海。

然而,真正令局势变得棘手的,是那条连接喜峰口与宽城的卢龙古道。

这条古道,就像是隐匿在山间的一条暗脉,虽然路面崎岖,行走其上颇为艰难,可对于训练有素的马队而言,却并非不可逾越。

马队若是列成紧凑的线列,小心翼翼地前行,竟也能够勉强穿行而过。

再看这喜峰口,其地理位置更是关键,它仿若一个交通枢纽,向南通往三屯营,进而可以长驱直入遵化盆地,那片盆地地势开阔,一旦敌军深入,极有可能如鱼得水;

西路则经过龙井关,巧妙地绕过遵化,能够直接抵达蓟州,仿若一把利剑,直刺京畿的侧翼。

更让朱有建揪心不已的是,遵化北部居然如同“潜伏”着的一颗定时炸弹,悄然存在着一个大安口。

而且,与大安口处于同一纬度线上,竟然还有一排密密麻麻的关口,它们如同一条连贯的锁链,都是沿着潵河岸,从龙井关蜿蜒延伸过去的。

这其中,潘家口与龙井关之间还“楔”进了一个西城峪,仿若一颗关键的棋子,恰到好处地卡死了龙井关,让整个局势变得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朱有建的眉头越皱越紧,深知这些关口的安危,直接关乎着大明江山的稳固,每一处细微的破绽,都可能成为外敌入侵的突破口。

朱有建全神贯注地俯身在舆图前,手中的墨笔仿若灵动的蛟龙,在宣纸上游走。

他对照着眼前这张详尽却又略显抽象的舆图,凭借着自己对地理形势的深刻理解,笔锋不停,迅速将古北口古道、卢龙古道的大致轮廓与关键节点一一模拟出来。

不多时,两条蜿蜒曲折的线条便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地展现出了它们在山川大地间的走势。

完成绘图后,他并未松懈,而是将身子向后仰了仰,揉了揉酸涩的眼睛,随即又倾身向前,仔细端详起自己的“杰作”来。

这一瞧,便是许久,他的眉头逐渐拧紧,最终缓缓摇头,脸上露出一抹无奈之色。

原来,他发现这些古道基本呈南北走向,而此时正值多风季节,风向大多自北而来。

如此一来,倘若在古道上埋设毒雷,风力一吹,毒烟极有可能反向飘散,不但无法有效杀伤敌人,反而可能殃及己方,这无疑是弄巧成拙之举。

再者,这燕山山脉群,作为太行山的余脉,虽山峦起伏,却少了几分险峻巍峨之感。

峡谷地带地势低矮,难以找到理想的设伏地点,即便峡谷间狭窄难行,对于那些训练有素、轻装上阵的敌军而言,依然能够勉强通过,并不会出现大队奔马因道路受阻而停滞的情况。

基于此,之前精心筹备的铁丝绳战术,似乎也失去了用武之地。

想到这儿,朱有建不禁感到头疼欲裂。

一方面,埋雷的杀伤力微乎其微,难以对敌军构成实质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