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鲁地劫临,燧发设想(十)(1 / 2)

朱有建此时就像一只敏锐的猎犬,紧紧咬住关键线索不放松,关注点已然悄然转移,不再聚焦于膛线本身。

听到卢大匠提及的“一体成型”这几个字,他的眉心瞬间微微蹙起,犹如平静湖面泛起的涟漪,心中满是疑惑,仿若被一团迷雾笼罩。

于是连忙迫不及待地追问这一体成型的具体方法,眼神中满是急切与好奇。

卢大匠见状,不敢有丝毫懈怠,赶忙挺直腰背,清了清嗓子,详细作答:

“回圣上,这其中工序颇为繁杂,需步步精心。

首先,得选用质地细腻、黏性适宜的陶土,工匠们要像雕琢艺术品一般,精心制作模具,每一道纹理、每一处弧度都得精准拿捏,不容有失。

待模具制成后,放入窑中,以恰到好处的火候烧干,使其如同披上一层坚不可摧的铠甲,坚固耐用。

接着,便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将滚烫的铜水或钢铁水,宛如一条奔腾的金属洪流,徐徐倒入模具之中,过程中要时刻留意流速与温度,确保均匀填充。

静候其充分凝固,待金属冷却凝固成型后,再小心翼翼地拆除外围的陶土。最后,对成型的炮管进行细致打磨、抛光,让其表面光滑如镜,如此这般,一件崭新的炮管便可直接投入使用了!

不过,圣上还需知晓,钢铁炮相较于铜炮,在耐久性与好用程度上略逊一筹,其延展韧性皆不如铜炮,容易过热变形。”

卢大匠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试图将复杂的工艺过程直观地呈现给圣上。

朱有建心底仿若有一阵秋风扫过,暗自叹息起来。

瞧这大明,如今明明已然拥有一套颇为成熟的制炮工艺,每一道工序都精细严谨,对燧石的运用也摸索出了一定之法,恰似握住了开启新局的钥匙一角。

可谁能想到,在炮弹的研发上却好似陷入了一潭死水,依旧停滞不前,还沿用着极为原始、简陋得近乎粗鄙的样式。

这简直是暴殄天物,就像捧着稀世珍宝却拿去垫桌脚一般,怎不让人扼腕!

他心中已然像一位胸有成竹的棋手,早早有了盘算。

于是拿铅笔绘出设计图,那线条勾勒间,加农炮的雏形便跃然纸上,再照着打造,想必也并非难事。

至于后续漫长的改良精进之事,就无需他再劳心费神了。

他深知,这些在火器监埋头苦干的能工巧匠们,各个技艺精湛,双手似有魔法,能化腐朽为神奇,材料也完备充足,万事俱备。

所缺的仅仅是思维上的突破与创新方向,如同被绳索缚住双翅的雄鹰,空有本领却难以翱翔。

一旦他们能够挣脱传统的桎梏,如挣破蚕茧的飞蛾,跳出固有思维的窠臼,那研发出来的成果必定要比他这个半路出家、仅仅略通皮毛的人强上太多太多,届时,大明的火器必将威震四方。

当下,朱有建仿若一位灵感突发的艺术家,大脑飞速运转,迅速构思起全新的炮弹设计。

他目光灼灼,全神贯注地着手绘制草图,手中的铅笔仿若灵动的画笔,在图纸上沙沙作响。

他设计的钢炮管暂定三尺长,之所以是这个长度,是因为他自己心里也如同摸着石头过河一般,并不确切知晓究竟该多长最为合适,只是凭借着前世那模糊的记忆印象,先给出这么一个初步的设想;

在炮管底部中心位置,要安置一根小指粗细、半尺长的撞针,这尺寸同样也是他斟酌再三、暂时拟定的,好似在搭建一座未知效果的积木城堡,每一块“积木”的大小都得小心翼翼地拿捏。

炮弹搭配弹筒,这可是设计中的关键一环。

弹筒底部中心嵌入燧石,那燧石如同隐藏在暗处的火种,随时准备点燃希望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