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蒸汽机图,初闻轮机(十一)(1 / 2)

在他心底,始终存有一份执念,仿若燃烧的火焰从未熄灭。

当今陛下的此次问询,在他看来,极有可能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契机,是近百年来重启轮机辉煌的唯一曙光。

他想着,只要能抓住这次机会,让轮机重放光彩,那先辈们的技艺就不会失传。

自己也算是为这门手艺的传承尽了一份力。这份执念,支撑着他在绘图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不知疲倦。

烛光在屋内轻轻摇曳,光影斑驳地洒落在许大匠精心绘制的轮机图上,仿若为这承载着历史沧桑与智慧结晶的图纸镀上了一层神秘的光辉。

此刻,众人的目光皆聚焦于图上,细细端详那精妙繁复的轮机结构。

且看进汽口部分,时光仿若在此处放缓了脚步,自唐、宋、元、明近千年来,这方寸之地的技术革新宛如一潭静水,波澜不惊,着实有限。

本质上,它就像一位固执的老者,坚守着传统,并无太多突破性变化。

若非要论及一二,无非是炉膛材质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演进,从大唐时那质朴厚重的泥膛,历经风雨洗礼,逐步发展至大明时光滑坚硬的瓷膛。

这般改进,说起来也不过是让炉膛在熊熊烈火的炙烤下,多了几分受热的耐久性罢了,谈不上什么石破天惊的创举。

然而,目光一旦转移至轮机主体部分,那可真是仿若踏入了一片风云变幻的科技战场。

唐宋元三朝,彼时的轮机多采用直轮法驱动,远远望去,那一排排笔直的轮叶整齐划一地转动,运转起来虽稳如泰山,可效率却如同被绳索束缚的骏马,难有质的飞跃,只能在原地踏步。

直至永乐年间,仿若一道曙光划破暗沉的夜空,能工巧匠们凭借着无畏的勇气与超凡的智慧,大胆革新,毅然摒弃旧法,改成扭轮法。

刹那间,轮机仿若被注入了新的灵魂,动力传输效率如同展翅高飞的雄鹰,显着提升,令人惊叹不已。

嘉靖朝时,风云突变,一纸禁快船的政令仿若一场突如其来的寒霜,让众多匠人的心为之一颤。

可即便如此,三代巨匠并未因政策的阻碍而一蹶不振,他们仿若坚韧的寒梅,依旧在清冷的工坊中潜心钻研、反复试验,试图在困境中寻得一丝转机。

终于,在万历晚期,许大匠仿若一位集大成者,傲然登场。

他凭借着多年积累的深厚功底与独到见解,改良为并行扭轮构造,且在原有正逆轮基础上,精心增设至十组之多,如同给轮机安上了十组强劲的羽翼。

不仅如此,他还开创性地为轮组添入汽道设计,仿若打通了轮机的“任督二脉”,动力输出与稳定性大幅跃升。

只可惜,命运仿若一位爱开玩笑的顽童,正当许大匠踌躇满志,准备大显身手之际,崇祯皇帝却仿若对这些精妙技艺视而不见,无心关注。

这使得许大匠空有满腹经纶、绝佳创意,仿若怀揣着稀世珍宝却无人赏识。

虽制成微型轮机,多次试验结果也表明其速度远超往昔,可他却始终寻不到机会将其装配于轮船之上,一展宏图。

每念及此,许大匠眼中便会闪过一丝落寞,旁人瞧在眼里,也不禁为其扼腕叹息,仿若看到一颗璀璨的明珠被遗落在黑暗的角落,无人问津。

近些时日,器工监内仿若被一股蓬勃的创新之力笼罩。

许大匠仿若一位执着的探险家,一头扎进技术的茫茫深海,在那错综复杂的技术探索之路上奋力前行,又成功斩获新突破。

瞧啊,随着轮机转速如脱缰野马般进一步提升,一个棘手难题却仿若鬼魅般悄然浮现。

且来势汹汹——风阻急剧增大,那势头,就好似一座巍峨大山毫无预兆地横亘在前,硬生生地挡住了轮机效能迈向极致的道路,严重制约着它的进一步发挥。

可许大匠岂是轻易会被困难吓倒之人?

他仿若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凭借着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厚经验,那经验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的智慧宝库。

再加上他那如鹰隼般敏锐的洞察力,仿若能穿透重重迷雾,已然在困境中摸索出一条解决问题的可行思路。

只是,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和过往诸多精妙构想面临的困境如出一辙,当下由于种种缘由,无法装机进行实船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