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不能过夜(2 / 2)

冯盛才也叫来几个小二,吩咐几人道:“将宋公子请出去,以后见到一次,就请走一次,明白吗?”

几个小二机灵得很,齐声应‘是’,马上将宋玉赶出了班楼。

这边,宋志明已经在回往城西小院的路上。

他和茶叔住的小院在柳巷,柳巷住着的百姓多为手里有些存银的西城老住户,因而这一片也有许多米行粮行杂货铺,平日里生意还算不错。

路过一家米行,里面传来了熟悉的声音。

“怎得这米一次比一次贵,下次来买是不是都要三两一石了?”

说话这人正是茶叔,今早阿衡告诉茶叔地窖里的米不足了,茶叔吃过早饭,又去了老曹的腊肉摊闲谈几句便过来买米。

自搬来西城之后,这家米行他经常光顾,万万没想到今日倒是做起黑心生意了。

茶叔的声音高昂,听着十分气愤,宋志明怕茶叔一人应付不来,随即也进了米行。

刚抬脚进门就见到了一个元胖的男人,身上穿着锦缎褐衫,瞧着像是米行的老板。

老板正对茶叔这个老主顾好声好气解释缘由:“老哥有所不知啊,并非我有意要宰老哥。”

说罢,元胖的老板叹了口气:“众所周知,咱们大周朝开国后,自太祖皇帝开凿了大运河,江汉平原就成了最大的产粮区,那句广为流传的‘湖广足,天下熟’的谚语就是这么来的。”

茶叔摆手:“你别这么糊弄我,这谁不知道咱们大周朝就是因为有了湖广的稻谷,众多贫苦百姓才吃得上饱饭,可是寻常的米价大都在五钱每石,至多不会超过一两。”

“你这倒好,上次我来买米就已涨到了一两半钱,这次倒好,直接给我添了一倍啊!”

茶叔越想越气,心道莫不是独看柳巷里就属他家出了个会元公子,特地来坑他们的吧。

“你信不信我站在你家米行门口前一吆喝,看谁还敢来买你家的黑心米!”

说罢,茶说双手叉腰,就真要去门口吆喝,不巧刚抬起脚走了两步,就和宋志明撞了个满怀。

宋志明朝茶叔和胖老板笑了笑,先出声消下茶叔的怒气:“您先别急,听老板将事情道明,咱们再行决断也不迟。”

他和茶叔关注的重点不同,单是老板宰他一家倒还好说,以后换别家买米就是。

可是自从进门起,宋志明就注意到米行人亭寂寥没几个客人,应该忙碌的伙计也在柜台前发呆,偌大的米行就只剩下老板和一个伙计。

这只能证明米行的生意不景气,米价上涨不是一两天了,穷苦百姓或许家中存粮早就不够,碍于米价略高持观望态度。

宋志明作为此次春闱的榜首,又有圣上身边的禧福公公亲自来柳巷传旨,胖老板自然是认识这位城西的名人的。

米行老板朝宋志明讨好般笑了笑,道:“宋会元所言不错,前些时日我家常年在湖广收粮的伙计来信告知我,湖广今年闹起了蝗灾,收成不容乐观啊。”

“我这米行如今出售的大米也都是往年的陈米,今年湖广的米能不能运往京城还再两说,真不是我专匡你们,别家米行都是这般行情。”

“有好些没得良心的,早就涨到三两一钱了!”

元胖的老板说出这些事,脸上的愁苦掩饰不住,末了还对茶叔好心道:“我劝老哥你多存些米粮,免得再过几日米价涨到这个数。”

老板伸出一根食指,茶叔惊得张大了嘴巴:“十两?!”

宋志明原本沉静的眉尾闻言紧皱起来,他朝茶叔点头,示意多买些大米。

茶叔听了老板的解释也消了气,道:“若真是如此,多花些银钱还好,只是……整个大周该有多少百姓买不起米粮啊。”

宋志明脑海中也浮现出饿殍遍野的景象,他又想起了正在班楼做活的小五等人,届时该会多出许多他们那样的乞儿。

他帮得了小五几个人,却帮不了天下所有蝗灾的受害百姓。

宋志明拿出腰间系着的荷包,里面有五十两银子,全递给了茶叔:“茶叔,你用这些,加上你手里的银钱,多买些大米,约莫能买个二十石左右。”

茶叔接下宋志明的荷包,随即跟着老板去到内院点货。

不到午时,米行的老板就派人将二十石米送到了宋志明的城西小院。

阿衡见到将半个地窖堆得满满的大米,大吃一惊,跑去问茶叔。

恰好宋志明在和茶叔一道翻晒糙米,宋志明半蹲着,一手将受潮的糙米摊开晾晒。茶叔在一边用木耙再次把大片的糙米翻匀。

不用茶叔开口,宋志明先说出了自己的打算:“若是如米行老板所说湖广等地真闹了蝗灾,京城周边的府衙必会有大量百姓吃不饱饭变成灾民。”

“那时我们可以开个小小的粥棚接济一二。”

阿衡点头:“公子果然菩萨心肠。”

茶叔却是疑惑:“可是公子,若要接济难民,二十石怕是不够啊……”

宋志明若有所思点头:“我知道,只是我如今还不好太出风头,不便一下购入太多米粮引人怀疑……而且”

“若是朝廷及时介入,蝗灾是有可能避免的。”

……

吃完了午饭,宋志明来不得休息,马上去往赵府找赵鹏举。

宋志明思量了许久,蝗灾的消息按理来说庆安帝应该会第一时间收到湖广官员的奏折。

可是还有另一种可能,地方的官员怕朝廷震怒,想私下抓捕蝗虫,亦或是为了政绩瞒着朝廷,瞒一时是一时,到了那时可真就晚了。

他如今在国子监读书,还未入朝堂,国子监祭酒文增在朝中翰林院任职,倒是可以告诉祭酒由他上奏庆安帝。

只文祭酒近日因祭祖事宜回了临沂老家不在京中,思来想去,他只有去找赵鹏举了。

宋志明很快由小厮带着去了赵鹏举的书房,将蝗灾事宜告诉赵鹏举。

赵鹏举闻言,瞳孔剧烈收缩,眉心紧撇:“此话当真?”

“若是如此,整个大周今年的米价必然都会飙升,百姓买不起粮食,群情激奋间难民就成了流民,流民聚在一起或将造成动乱啊!”

正是想到了这些,宋志明才赶来告知赵鹏举。

宋志明点头:“米价关乎商户生计,老板应当不会胡诌,况且我来时已经去了好几家米行,城西和城北的米价均已涨到了三两。”

赵鹏举也信若是没有证据,宋志明不会断言这等大事:“我明日早朝……不,现在就写奏折呈报给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