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博密谋:拒诏不从,暗通诸藩】
建兴三年夏,魏州城头乌云密布。罗绍威在府中设宴,邀集河北诸将密议:
“陛下连番催我入京述职,实为削权之举。”
“若吾等束手就擒,岂非自毁根基?”
其子罗廷规进言:
“父亲可效仿先唐河朔旧例,联结幽州刘守光、沧州张彦之辈,共抗长安。”
“只要拥兵自保,便可换得封王之位。”
幕僚中亦有劝谏者:
“今上英明神武,不可轻敌。”
“若贸然举事,恐遭天下唾弃。”
但罗绍威心意已决: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传令各营,备战待命!”
与此同时,他秘密遣使北上契丹、东往淮南,意图寻求外援。影卫司密探早已察觉异常,连夜快马加鞭赶回长安。
【长安震怒:赵信下令,讨伐魏博】
太极殿中,烛火摇曳,百官屏息。监察院呈上密报:
罗绍威拒不奉诏,扩军至七万;
私通契丹、淮南,图谋割据;
民间已有“魏王不出,谁主沉浮”之语流传。
赵信拍案而起:
“朕待之以诚,赐其高爵厚禄,竟敢背恩负义!”
“此贼不除,国法何存?”
他当即下令:
“命郭威为征讨大将军,统禁军五万,直取魏州!”
“命李严留守长安,调度粮草,安抚民心。”
“命周通调兵封锁河北要道,防止叛军南下。”
同时,发布《讨逆诏书》,昭告天下:
“罗绍威违诏拒召,勾结外夷,图谋不轨。”
“凡助逆者,皆为国贼!”
“朝廷只惩首恶,余众归顺者一概赦免。”
诏书一出,天下震动。
【河北之战:奇袭飞狐口,断敌粮道】
郭威领命出征,率军日夜兼程奔赴河北。他深知魏博兵强马壮,若正面强攻,势必伤亡惨重。于是采纳谋士建议:
“欲破魏博,先断其粮。”
“飞狐口乃其运粮要道,若能夺取,必使其军心动摇。”
他亲率五千“无当飞军”,夜行三百里,突袭飞狐口。守军毫无防备,被一举歼灭。郭威焚毁粮仓,并设伏击退前来救援的魏博骑兵。消息传至魏州,罗绍威大惊:
“军中存粮仅够半月!”
“若再无援,军心必散!”
他急令儿子罗廷规率两万人马突围南下,试图打通与淮南的联系。却在半路遭遇伏兵——正是郭威亲率主力拦截!激战三日,魏博军大败,罗廷规被俘。郭威亲自审问:
“汝父为何反叛?”
“陛下待之甚厚,为何背信弃义?”
罗廷规低头不语,终被押解回京。
【长安肃清:党争落幕,忠奸分明】
就在前线鏖战之际,长安朝堂亦发生剧变。原本支持“温和派”的宰相李严,在罗绍威叛乱后声望大跌。部分官员纷纷倒向“强硬派”兵部尚书周通。赵信趁机整顿朝纲:
罢免数名与罗绍威过往密切的大臣;
设立“御史台特案司”,彻查贪腐与结党行为;
命监察院清理各地官吏,凡涉叛乱嫌疑者一律革职查办。
他亲自主持朝会:
“朕非好杀之君,但也绝不容许有人挑战皇权!”
“今日之后,朝廷上下必须一心,不得再有朋党之争!”
李严自请辞官,赵信未允:
“卿虽主张缓和,但忠诚可嘉。”
“朕仍需你辅佐,共同治理江山。”
至此,长达数月的朝堂纷争宣告结束,朝廷重新归于统一。
【魏州陷落:罗绍威伏诛,河北底定】
七月末,魏州城已被围困半月,城中粮尽,士卒哗变。罗绍威见大势已去,欲率残部突围,却被部下所杀。其首级由使者送至长安,献于太庙前。赵信亲临祭告祖宗:
“朕非喜用兵之人,但对背叛国家者,绝不姑息!”
“今日魏博既平,河北归一。”
“愿天下自此太平。”
他随即颁布新政策:
废除节度使制度,改设“总督府”,由中央直接派遣官员治理;
裁撤地方私兵,所有军队归朝廷统一指挥;
推行“土地均分令”,限制豪强兼并,保障农民生计。
此举彻底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帝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时代。
【尾声:雷霆之后,盛世更稳】
秋风吹拂,长安城头旌旗猎猎。赵信立于城楼之上,望着远方,心中一片清明。他知道:
真正的盛世,不只是歌舞升平,更是权力有序、政令畅通、百姓安居。
他转身对郭威说道:
“魏博之事已了,但治国之路仍在继续。”
“朕要做的,不仅是扫清敌人,更要建立一个永续安定的帝国。”
郭威拱手应道:
“陛下圣明,属下愿誓死追随,共护这万里江山。”
风起云涌的时代仍未终结,但这一次,赵信已掌握了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