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横渡沧海,平定倭国(1 / 2)

一、东海风云 · 倭寇肆虐,沿海告急

西域已定,丝绸之路重开,华夏联邦的影响力扩展至中亚。然而,在东方海域,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敌人正悄然崛起——倭国。自汉唐以来,倭人便屡次侵扰中华沿海。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战乱不断,倭寇趁机大举入侵,劫掠东南诸州,焚毁城池,掳掠百姓,贩卖为奴。赵信登基后,曾派遣使者前往倭国,希望与其建立外交关系,互通有无。但倭国天皇“神武尊”拒不接受,并在京都设坛祭天,宣称:

“吾乃太阳之子,受命于天,岂能臣服蛮夷?”

更令人愤怒的是,倭国武士集团“浪人众”频繁袭击华夏沿海商船,甚至攻占福建小岛,设立据点,公然挑衅赵信权威。赵信震怒之余,亦深知:

“若不彻底征服倭国,东海永无宁日。”“我不仅要让他们归顺,更要让他们真正理解什么是文明与秩序。”

他召集众将在汴京“龙魂殿”中召开军政会议,正式宣布东征倭国的战略决策。

二、战略部署 · 海陆并进,直取京都

赵信决定采取“海陆双线推进+心理战为主”的战术,彻底肃清倭国割据势力。

1.

东路海军

主将:李思安

兵力:白耳轻甲水兵 x1200、战舰 x60艘、运输船 x30艘

路线:自明州出发,横渡东海,直指倭国九州岛

2.

西路陆军

主将:霍云

兵力:白耳弓弩手 x800、重甲兵 x1000、骑兵 x1500

路线:自辽东半岛南下,穿越对马海峡,进攻北九州

3.

中央指挥舰队

主将:赵信亲率

兵力:白耳精锐 x2000、旗舰“龙腾号” x1艘、护卫舰 x20艘

路线:统领全局,随主力部队登陆作战

此外,赵信还派出密探潜入倭国各大藩镇,策反其内部将领,并联络当地反抗势力“源氏部族”,以作内应。

三、首战告捷 · 对马奇袭,倭国震惊

东路军率先发动攻势。李思安率白耳轻甲水兵夜袭对马岛外围哨塔,斩杀守将“鬼面丸”,制造混乱。次日清晨,大军压境,倭国守军措手不及,仓促应战。白耳兵冲锋陷阵,迅速突破港口防线。战斗仅持续半日,对马岛便宣告失守。消息传至京都,天皇神武尊震惊不已:

“赵信竟敢远征海外!”“此战若败,我大和民族将亡矣!”

他立刻调集五万精锐,准备迎战。

四、九州伏击 · 白耳兵设伏山道,大破倭军先锋

与此同时,霍云率西路军进入北九州境内。他得知倭军先锋部队由“赤鬼将”率领,正欲驰援对马。霍云当机立断,决定设伏于“黑石谷”。他命白耳弓弩手埋伏于两侧山崖,待敌军半数入谷时,发起突袭。箭雨如织,倭军前锋猝不及防,纷纷坠马。白耳重甲兵随后杀出,截断敌军退路。“赤鬼将”拼死突围,但最终被白耳兵生擒。此役,歼敌四千余人,俘虏六千,缴获战马一千五百匹。霍云押解“赤鬼将”至赵信帐前,献俘请功。赵信冷眼望着这位倭国将领,淡淡说道:

“你们倭人,何时才能学会尊重别人的海洋?”

“赤鬼将”低头不语。赵信下令将其囚禁,送往汴京处置。

五、京都之战 · 倭军据城死守,赵信智取取胜

倭军失去北九州后,被迫退守京都。神武尊亲自坐镇京都御所,集结十万大军,誓死抵抗。京都城墙虽不如幽州高耸,但防御工事坚固,巷战异常艰难。赵信并未急于进攻,而是采用“围而不打+心理战”策略:

派遣使者进城劝降;

在城外设立“招降台”,鼓励士兵弃暗投明;

散布流言,动摇倭军士气;

断其粮道,封锁水路,逼迫其主动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