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的晨雾还未散尽,天元镖局校场上已响起此起彼伏的呼喝声。林远站在了望塔上,望着下方正在操练的镖师队伍,眉头紧锁。经过冬季运输的考验,镖局业务量激增,但随之而来的是愈发猖獗的劫掠事件——上个月,一支运送珍贵药材的商队在山东境内遇袭,虽然镖师们拼死抵抗,但仍损失了三成货物。
“掌柜,”苏婉娘匆匆赶来,手中抱着一摞厚厚的案卷,“这是近三个月的劫案记录。胡文远在北方不断煽动马匪,再加上倭寇残余势力时不时骚扰沿海商路,我们现有的护卫力量根本不够用。”
林远接过案卷,目光扫过上面触目惊心的数字:被劫货物总价值超过白银十万两,受伤镖师达一百二十余人。“马奎训练的常规镖师,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押运和运输上,应付小规模冲突尚可,但面对有组织的劫匪,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他合上案卷,声音低沉,“我们需要一支专职的护卫队,一支能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精锐力量。”
不过,林远心里清楚,在大明的制度框架下,私自组建武装力量极为敏感。他立即修书两封,派刘庆福快马加鞭送往应天府。一封递交给兵部,详细说明组建商队护卫队的计划,阐述此举是为保障漕运安全、维护地方治安,并承诺护卫队可在必要时接受朝廷调遣,协助剿匪;另一封则送往锦衣卫北镇抚司,报备护卫队人员构成、训练内容等关键信息,表明愿接受官府监督,避免滋生事端。
兵部很快传来批复,认可了天元镖局组建护卫队的必要性,但特别强调:“凡涉及火器装备,须严格遵循《军器管制条例》,未经报备不得擅自制造、使用。”这道指令让林远意识到,引入火铳的计划必须慎之又慎。
为此,林远亲自带着改良火铳的设计图纸、性能测试报告,以及详细的使用管理方案,前往应天府面见兵部官员。“此火铳经十二次改良,增设防风火门与安全锁扣,较军中制式更为安全。”他在兵部衙门现场演示火铳操作,特意展示其可控的射程与杀伤力,“且镖局承诺,仅在商队遭遇重大威胁时使用,日常由专人封存,每月接受官府查验。”
经过反复磋商,兵部与神机营最终同意了有限度的火器配备许可。但条件严苛:天元镖局需为每支火铳登记编号,配备专门的火器库,由朝廷派专员监督钥匙管理;使用火铳的镖师必须通过神机营的考核,持证上岗。
获得许可后,林远立即在扬州设立火器工坊,邀请曾在神机营任职的工匠主持打造。工坊四周高墙林立,守卫森严,进出人员需持特制腰牌,所有生产记录每日上报官府备案。首批五十支火铳历时半月完工,每支均刻有“天枢卫”字样与独立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