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璃的努力下,第一所女子学堂 ——“明德女学” 在京城悄然筹备起来。她亲自参与学堂的选址、师资招聘和课程设置。为了吸引优秀的教师,她开出了丰厚的报酬,并承诺给予教师们足够的尊重和发展空间;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传统的诗书礼仪,还增设了算术、地理、物理等科学课程,甚至开设了商业管理、军事理论等特色课程。聘书送往江南时,特意附上了天工院新制的鹅毛笔,笔尖蘸着进口的靛蓝墨水,在宣纸上晕染出奇异的色彩。
然而,学堂的招生工作却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许多家长对女子学堂持怀疑和抵触态度,不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入学。“女孩子家,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一位父亲气愤地说道,手中的旱烟杆重重敲在门槛上,溅起火星,“将来还不是要嫁人,老老实实学些女红才是正道!” 胡同深处,更有老妪拄着拐杖,边骂边往学堂方向扔烂菜叶,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恐惧。
面对这种情况,林璃没有气馁。她让绿萝卫四处宣传女子学堂的好处,还亲自走访一些思想较为开明的家庭,向家长们讲述女子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您看,我的贴身侍女卫琳琅,跟着我学习政务多年,如今已经能独当一面。” 林璃拉着卫琳琅的手,对一位家长说道,“如果您的女儿进入女子学堂,将来也能像她一样,有自己的事业,为家庭争光。” 说着,卫琳琅取出随身携带的账本,密密麻麻的数字间,夹着她绘制的新式水车草图。
在林璃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有一些勇敢的女子报名入学。开学那天,明德女学的校门口热闹非凡。身着月白襦裙的少女们怀揣着书本,有的紧张地揪着衣角,有的则好奇地张望着学堂内悬挂的地球仪。林璃站在学堂门口,看着一个个充满朝气的少女走进学堂,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期待。梧桐树下,她亲手为每个学生佩戴刻有校训的铜徽章,阳光照在徽章上,映出 “格物致知” 四个小字。
“同学们,从今天起,这里就是你们追逐梦想的地方。” 林璃站在学堂的讲台上,目光扫视着台下的学生,身后的黑板上用粉笔写着勾股定理,“不要被世俗的眼光束缚,勇敢地去学习,去探索。我相信,你们的未来,必将光芒万丈!” 话音未落,窗外突然传来刺耳的叫骂声,几个举着写有 “伤风败俗” 木牌的人在围墙外叫嚣,却被早有准备的绿萝卫有礼有节地劝离。
台下的学生们深受鼓舞,纷纷鼓起掌来。然而,林璃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提高女性地位的道路漫长而艰难,前方必定会遇到更多的阻力和挑战。但她已经做好了准备,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开启这场新的征程…… 月光爬上窗棂时,她仍在批改学生们的第一篇作文,红笔批注里,“巾帼不让须眉” 几个字力透纸背。
卯时三刻的晨雾还未散尽,礼部侍郎府的朱漆大门便被叩响。老管家捧着沾满晨露的密折疾步穿过游廊,铜盆里的炭火将 “牝鸡司晨” 四个字映得猩红如血。这已是本月第七封弹劾奏章,墨迹未干的字迹力透纸背,仿佛能看见执笔人挥毫时的切齿之恨。
随着女子学堂的青砖灰瓦在金陵城拔地而起,林璃的名字渐渐成了朝堂上下最敏感的话题。晨会上,御史台的言官们轮番上阵,象牙笏板拍得玉墀震颤。有人举着《女诫》高声诵读,将学堂斥为 “妖言惑众之所”;有人翻出前朝旧案,称女子参政必致朝纲紊乱。当保守派将写着 “败坏风化” 的黄榜张贴在朱雀大街时,城东布庄的老板娘却悄悄撕下告示,将女儿送进了学堂的刺绣工坊。
暮色笼罩秦淮河时,林璃的马车碾过青石板路。车帘半卷,她望着街边新开的女子茶肆,听着茶客们争论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旧训。次日清晨,夫子庙的照壁上突然贴满《木兰诗》的墨宝,落款皆是女子学堂的学生。更令人瞩目的是夫子庙学宫前,三个梳着双髻的少女正用算筹推演星象,围观的百姓中,有老学究捻着胡须若有所思。
在那场决定学堂命运的廷议上,林璃手持泛黄的《唐女论语》,字字铿锵:“太宗皇帝时,上官婉儿掌诏敕,武曌治世称贞观遗风。今西洋诸国,女子亦可入学堂、掌商船,陛下难道要让我朝女儿永远困于绣楼?” 她身后,二十名女学生捧着自制的蒸汽模型鱼贯而入,小火车的汽笛声惊飞了檐下白鸽,车厢里飘出的信笺上,写着 “愿为大鹏振翅”“欲探星海奥秘” 的稚嫩笔迹。
三个月后的谷雨时节,新一批女子学堂的选址诏书颁布。当林璃站在应天书院旧址前,看着工匠们竖起 “明德女学” 的匾额,忽然听见远处传来琅琅书声。循声望去,薄雾中的青瓦白墙间,女学生们正列队练习新式体操,她们手中的纸鸢掠过云端,恰似挣脱樊笼的飞鸟,向着更辽阔的天空振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