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麻木地咧了咧嘴,露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苦笑:“我这破风箱,烧的都是自己的钱呐…肺,成了公司的Atm机了。”他的声音平淡得没有一丝波澜,仿佛在描述别人的事情。但那沉重的、带着痰鸣的每一次呼吸,都像钝刀子割在林野心口。
“他们…”林野攥紧了拳头,指甲几乎嵌进掌心,“凭什么?!”
“凭啥?”穆塔里浑浊的眼睛茫然地眨了眨,似乎在努力理解这个超出他认知范围的问题,“凭…那机器说啥就是啥吧。我们这些老骨头,还能凭啥?”他放下水杯,枯瘦的手撑着膝盖,极其缓慢地站起来,脊椎发出不堪重负的咔吧声,“走了…回去眯会儿,天亮了还得去‘影子’里干活呢…”
“影子?”林野追问。
老人疲惫地摆摆手,没再解释,佝偻的身影慢慢消失在黑暗的通道里。
“‘影子工时’…”林野低声重复。他立刻调取细则目录,找到了这个称谓更具欺骗性的条款:
【第9.2款(效能复原与空间优化时段)】
为提升整体资产利用效能与确保作业环境安全冗余,系统将综合评估设备维护周期、物料流转峰值低谷、突发性环境因素(如瞬时强风、尘埃暴预警)等参数,动态划定特定区域为“效能复原与空间优化暂停区”(ERo-p Zones)。员工在ERo-p Zones内停留超过预设缓冲时长(btt),且未能提供由直属主管签核的ERp系统【效能冲突豁免申请】(EcEA)或由系统自动分配的【空间优化辅助任务】(SoAt)记录,其停留时间将被系统判定为无效占用空间资源时段(即“影子时段”)。该时段薪资按标准时薪的30%进行折算。判定算法核心逻辑节点:动态区域边界判定模型、人员位移矢量分析、无任务状态滞留时长阈值(自适应学习)……
林野的目光扫过那串令人头晕目眩的术语:“动态区域边界”、“位移矢量分析”、“自适应学习阈值”——精准的技术术语构筑起一座无法穿透的迷宫。没有明确的告示牌,没有清晰的边界线。一个工人可能仅仅因为推着空车在料堆旁多停留了几分钟,等待天车吊运,或者在风中眯了一下眼躲避飞沙,就被无形的“ERo-p Zone”悄然笼罩。那该死的“自适应学习阈值”像一条隐形的毒蛇,随时调整着咬人的尺度。主管的签核?那更像一个永远不会兑现的诱饵。系统自动分配的“辅助任务”?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施舍。
这种判定,完全由黑箱算法执行,无需人工介入,直接挂钩薪资。工人甚至不知道自己何时踩入了“影子”,更没有任何申诉的渠道。算法说你在偷懒,你在无效占用空间,那你就是在偷懒,在无效占用空间,你的钱就该被扣掉!
林野感到一股冰冷的寒意顺着脊椎爬升。这些扣费条目——“呼吸损耗费”、“影子工时”……它们单看数额似乎微不足道:每分钟几分几厘,半小时百分之三十。它们披着“科学管理”、“资源优化”、“健康保障”的光鲜外衣,拥有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的“客观数据”支撑。不像旧时代的监工挥舞着皮鞭,赤裸裸地克扣工钱,粗暴而显眼。它们是隐形的、持续不断的、渗透式的汲取。
如同人体最末梢的毛细血管,细小、密集、遍布全身。单根毛细血管的血液流量微乎其微,但当亿万根毛细血管同时在无声中运作,就能维持整个肌体的运作,或者——林野盯着屏幕上胡安、老穆塔里这些名字后面不断被小数点蚕食的薪字数字——也能在无形中抽干一个生命的精血。
资本已然进化。剥削的触角不再是粗糙地榨取宏观的劳动时间与产出,而是进化成了精密的生物工程仪器,刺入工人最细微的生理反应和空间存在的毫秒间隙。它监控着每一次心跳的加速,记录着每一次无明确任务轨迹的位移停顿,用庞大的数据和冷酷的算法,在“分秒毫厘”间进行着原子级别的精准榨取。掠夺变得微观化、隐蔽化、自动化,如同空气般无所不在,却又难以捉摸和反抗。疲惫和绝望不再是殴打的结果,而是由无数个微小到无法感知的瞬间损耗,层层累积而成的巨大冰山。
屏幕上冰冷的细则条文与公式依然闪烁着无机质的光芒。林野的指尖悬在键盘上方,微微颤抖。不是恐惧,而是一种混合着极致愤怒和冰冷决心的震颤。他能清晰地感知到,这遍布心智系统的“毛细血管”,既是剥削的通道,或许……也是这个庞大而精密的吸血机器,最脆弱、最不易被察觉的命门所在。
地下室里,服务器的风扇声陡然变得尖锐刺耳。林野缓缓闭上眼睛,再睁开时,眼底翻涌的怒火已被一层更深的、如同淬火寒冰般的锐利所取代。他需要更多的数据流,需要潜入这些毛细血管的更深处,看清那驱动吸血泵的、最核心的算法脉搏。他需要找到那个能让整个精密系统共振、崩溃的临界频率点。
他移动鼠标,光标变成一个不断旋转的沙漏,无声地刺向那个标注着【核心判定算法逻辑库】的加密区域入口。数据的世界里,一场更隐秘、更凶险的猎杀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