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京城的范仲淹,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仁宗对他寄予厚望,让他主持新政。范仲淹也不含糊,很快拿出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等十大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直指北宋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堪称一剂猛药。
但改革从来不是请客吃饭。范仲淹的新政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保守派立刻跳出来反对。宰相吕夷简冷笑道:“范仲淹口口声声为国为民,实则是想结党营私。”夏竦更是伪造书信,诬陷范仲淹勾结契丹。
朝堂上,改革派与保守派展开了激烈的口水战。范仲淹据理力争:“祖宗之法固然好,但时移世易,若不知变通,便是刻舟求剑。”欧阳修也力挺:“商鞅变法虽遭车裂,但秦国终成霸业。如今我朝积弊更深,不变革只有死路一条!”
仁宗一开始还支持范仲淹,但架不住保守派天天在耳边吹风。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被迫自请外放,新政宣告失败。这场改革虽然只持续了一年多,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被贬后的范仲淹,并没有一蹶不振。他先后在邓州、杭州等地任职,每到一处,都造福一方百姓。
在邓州,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当时好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他作记。范仲淹其实没去过岳阳楼,但他根据滕子京寄来的《洞庭晚秋图》,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壮丽景象。更绝的是,他借景抒情,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境界,让这篇文章超越了普通游记,成为千古绝唱。
在杭州,他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饥荒。范仲淹没有开仓放粮,而是搞起了“饥饿营销”。他鼓励百姓举办龙舟赛,自己带头参与;又大兴土木,修建寺庙和官衙。有人骂他劳民伤财,他却笑道:“我这是用富人的钱,救济穷人。龙舟赛让百姓有了收入,修工程让民工有了饭吃,这叫以工代赈。”果然,杭州很快度过了饥荒,百姓对他赞不绝口。
皇佑四年(1052年),范仲淹接到调任颍州的命令。此时他已身患重病,但仍坚持赴任。走到徐州时,他再也走不动了。五月二十日,这位64岁的老人在徐州病逝。
范仲淹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从寒门子弟逆袭成一代名臣,无论是在朝堂还是在边疆,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后世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范仲淹死后,仁宗悲痛不已,追赠他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文正”是古代文臣的最高谥号,范仲淹当之无愧。他的灵柩运往洛阳安葬时,沿途百姓自发为他送行,哭声震天。就连他的政敌吕夷简,也感叹道:“范公真乃天下第一忠臣也!”
范仲淹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了人间。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北宋的天空,也照亮了后世无数人的心灵。正如他在《岳阳楼记》中写的那样:“微斯人,吾谁与归?”在历史的长河中,范仲淹永远是那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