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这交易堪称划算(2 / 2)

不久前,天道金榜公布的兵力数据令郭嘉震惊:二百七十四万!这一数字超乎想象,即便是汉朝鼎盛时期也难以企及。

然而,郭嘉后来意识到,自己的判断过于片面。

西凉王的底气不仅在于庞大的军队,还在于他掌握的造纸术和印刷术。

通过这两项技术,西凉王能够持续培养大量非世家出身的人才。

这些人才不会受制于世家,反而会对西凉王效忠。

因此,世家赖以生存的人才优势,在西凉王面前荡然无存。

西凉王无需依赖世家输送人才,因为他自身已有充足的人才储备。

凭借这一点,他可以毫无顾忌地行事,无论是谁阻碍他,都只有失败的命运。

郭嘉看到这一现实后,对那些沉醉于自我优越感中的世家深感叹息。

这些世家显然误解了西凉王的真实意图,认为他还需依靠他们的支持来治理天下。

但实际上,西凉王根本不需要他们,尤其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问世,更让这些世家的传统优势变得微不足道。

一些世家妄图通过垄断人才资源来制约西凉王,试图让他陷入困境从而被迫妥协。

对此,郭嘉毫不客气地嘲讽他们异想天开。

随后,郭嘉翻开一本书籍查看具体内容,之前他只是随意抽取并未仔细阅读。

然而,当他真正读进去时,却越发困惑。

这本书里的内容对他来说如同天书,无论是空白的纸张还是印制的文字,他都未曾见过。

他知道这是因为这些发明刚刚问世不久,在历史中并没有记载。

即使如此,他仍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毕竟像这样的陌生事物摆在任何人面前都会让人迷茫。

但令他更加惊讶的是,这本书里使用的汉字他全都认识,可组合起来的意思却完全无法理解。

比如“万有引力定律”

、“加速度”

、“浮力”

,这些术语对他而言完全陌生。

而唯一能勉强辨认出的词也与他的认知背道而驰。

郭嘉起初对“地圆说”

嗤之以鼻,认为天圆地方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然而,在了解了相关解释之后,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固有观念。

根据说明,“地圆说”

指出我们生活的大地并非平面,而是接近球体的形状。

为了证明这一点,文章引用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当人站在海平面上眺望远方时,一艘船从远处驶来,总是先看见船帆,再逐渐看清整艘船。

这种现象只能由地球呈球形所导致,而非平面结构。

这一论据让郭嘉陷入了沉思,他意识到自己以往的认知可能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被视为正确的传统学说,或许并非绝对无误。

这种发现令他感到震撼,但并未让他陷入绝望。

相反,他更坚定了探索真相的决心。

郭嘉深知,人类的知识体系并非完美,每个人都难免有局限性,因此保持开放和谦逊的态度至关重要。

知识源于一代代人的实践积累,是经验和常识的结晶。

然而,“学海无涯”

,知识无穷无尽,一个人一生所能学到的不过是沧海一粟。

尤其对于二十出头的郭嘉来说,他真正接触知识的时间还很短。

即便天赋异禀,他的见识和认知也有限。

阅历与经验都需要时间沉淀,这同样适用于知识领域。

郭嘉从未自诩为全知全能之人,即使在自己擅长的军事领域,他也深知并非事事精通。

认识到错误并及时修正,是一种美德。

正如古人所说:“知错而改,善莫大焉。”

承认不足,积极改进,才能不断提升自我。

当他阅读关于“地圆说”

的知识后,又接触到一些前所未闻的概念:比如“万有引力”

让万物相互吸引;为什么苹果会坠落?为何鸟能飞翔而人不能?两颗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下落为何结果相同?树叶能在水面漂浮,石头却沉入水底,背后有何原理?

这些看似普通的现象引发了郭嘉深深的震撼。

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其实蕴含着深奥的道理,却被大多数人视为理所当然。

例如“鸟为何能飞”

,人们通常给出简单的结论,却从未深究其背后的科学依据。

在他们眼中,这一切本就如此,无需追问。

还有何需多问?

然而这本书深入剖析了原因,并给出了答案。

尽管郭嘉难以理解,但他仍感到极为震撼。

从未接触过的知识深深吸引了郭嘉,让他无法自拔。

知识的广阔天地总能吸引人,尤其对像郭嘉这样的智者而言。

郭嘉不知不觉间沉浸于知识的海洋中,仿佛忘却了时间,也忘却了到西凉的目的。

这时,一名身穿普通服饰的男子悄然来到郭嘉身旁。

男子静静地站在郭嘉身边,看他埋首书本,一言不发。

旁边的服务员看到男子后,瞳孔微缩,刚欲开口,就被男子以手势制止。

随后,在男子示意下,服务员点头会意,默默退下。

此时全神贯注于书本的郭嘉对此毫无察觉。

……

郭嘉正看得入神时,那名突然而至的男子通过服务员悄悄了解情况。

服务员如同下属向领导汇报般,将所见所闻详细讲述。

包括郭嘉提出的问题以及他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