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国乃北海太守孔融手下将领,擅使重达五十斤的铁锤。
后来,孔融归顺袁绍,武安国也随之投靠袁绍,成为其麾下将领。
昔日,于沛县之地,武安国因刘备之品行折服,终归于其麾下。
武安国虽不显赫,然武艺非凡。
据史载,吕布驰骋沙场,刺杀张扬部将穆顺,锋芒所向,无人敢敌。
其无礼之举,使诸路诸侯皆生惧意。
武安国感恩孔融多年知遇,誓以死相酬。
于是挥舞长锤,策马出阵,与吕布激战十余合,终因腕伤弃锤遁逃,幸得八路联军救援。
然此乃演义之言,今世并无此事。
因风寻横空出世,世事变迁,武安国安然无恙。
吕布骁勇,史册记其连斩方悦、穆顺等名将,与公孙瓒、张飞、夏侯惇、武安国等数人单挑皆占上风。
公孙瓒、夏侯惇亦非其对手,故武安国之武力可见一斑。
刘备听闻,沉思片刻,对武安国道:“带五百兵马,务必平安返回。”
武安国,复姓武安,名国,字霸候,此姓源自战国时期武安君,但无确凿证据。
武安国挺锤而立,对刘备承诺:“陛下安心,臣绝不会辜负期望。”
刘备凝视武安国,随后率军南进,计划借道荆州。
武安国则率五百士兵留守,静候追兵。
半个时辰后,武安国遇见曹操麾下李典与李曼成。
\"杀!\"
李典未发一言,即刻指挥大军直取武安国。
他的任务是追击刘备,绝不能在此久留。
曹操的部队虽非最精锐,但人数众多,三千骑兵对武安国的五百步卒,比例悬殊。
\"随我冲锋!\" 武安国一声怒吼,率先策马向前。
手中巨锤所向披靡,一击便将敌军骑兵扫 下。
不过这支骑兵装备并不齐整,着甲率不高,且多为预备役兵士,若非武安国亲自领军,此刻早已溃散。
\"哼!\" 李典见武安国迎战,冷笑一声。
他虽久闻武安国之名,却从未交锋。
李典本以为不过尔尔,谁知交手十余回合后,竟渐渐处于劣势。
\"怎么可能...\" 李典难以置信。
他自认在曹营中已属佼佼者,今日却连这降将武安国都无法战胜。
要知道,武安国在袁绍帐下并非顶级将领,朱灵、周昂等人皆在其上。
\"纳命来!\"
武安国越战越勇,几乎陷入癫狂,对李典展开疯狂攻击,完全不留余地。
面对武安国的猛烈攻势,李典自知难以匹敌,便边战边撤。
\"进攻!杀了他!\"
瞅准时机,李典推开武安国的铁锤,迅速拉开距离,随即下令。
他麾下有三千精骑,而对方仅五百余人,何必硬拼?
万一被武安国一锤致命,他 。
\"遵命,将军。
\"
李典退开后,武安国欲追击,却被亲兵包围。
\"传令,谁能取此贼首级,官升三阶。
\"李典高声喊道。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很快武安国被层层包围。
此刻别说击杀李典,能否突围都成问题。
\"看你还能撑多久。
\"
望着陷入重围的武安国,李典冷笑。
出身名门的他深知,面对强敌时无需逞一时之勇。
善用资源,达成目标即可,不论手段。
\"胆小鬼!\"
武安国怒斥躲在远处的李典,挥舞铁锤迎战士兵。
对武安国的辱骂,李典毫不在意。
骂又如何?胜者为王。
片刻间,香已燃尽。
双拳难敌四手,久守必失,武安国虽实力强劲。
但周围士兵众多,防得了一时,防不了长久。
体力耗尽之下,终究会被攻破。
\"噗呲\"
忽然,一名士兵刺中武安国,剧痛之下他回身重锤砸死对方。
然而下一瞬,另一名士兵抓住机会,再次刺中他的大腿。
初次受伤后,便注定会有再次受伤。
武安国身上不断增添新的伤痕,不久便浑身浴血,其中不少是他自身的鲜血。
“啊……”
武安国猛然怒吼,挥舞手中铁锤,将四周士兵的兵器荡开。
随即突然放手,铁锤直直飞向不远处观战的李典。
李典并未退避,他要亲眼见证武安国当场毙命,这样才能报自己险些丧命之仇。
然而,就在武安国即将被击杀时,他奋力反击,竟抛下武器朝李典砸去。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令李典措手不及。
谁能料到战场上会有将领弃械?这不过是转瞬之间的事。
“咚”
,铁锤狠狠击中李典头盔,让他面部血迹斑斑。
若非头盔阻隔,他的头骨早已粉碎。
即便如此,李典也吃尽苦头,头痛欲裂、眼前发黑,双眼一闭,从马背上摔落。
见状,武安国仰天狂笑。
未及他得意多久,周围士兵已将长枪刺入他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