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头参缘:金鬃济世记》
楔子 太行金狮隐仙踪 猎人义救显仁心
太行山脉深处,有片终年云雾缭绕的“藏珍谷”,传说谷中栖息着一头金毛狮子,乃西方太白金星化身,司掌药草灵气。北宋宣和年间,猎人阿山入山狩猎,忽见崖下金光闪烁,近前见一头巨狮卧于荆棘丛中,左前爪被毒箭贯穿,金色鬃毛沾染黑血,奄奄一息。阿山虽为猎户,却素怀仁心,遂以随身伤药为狮敷治,又采来清热解毒的草药煎汤灌服。三日后,金狮伤愈,忽然口吐人言:“吾乃西方金精所化,感汝救命之恩,当以良药相赠。”说罢,扬爪刨地,土中竟涌出一丛植物,根头密布疣状突起,恰似狮鬃倒卷——此乃“狮子盘头党参”之始,其神奇药性,将在四季轮回中渐次显彰。
第一卷 春生·木德肇启 狮鬃初萌
第一回 惊蛰狮爪刨灵药 春木疏泄贯肝脾
惊蛰日,阿山随金狮行至藏珍谷东麓,见其扬爪刨开冻土,爪过之处金光迸射,一株幼苗破土而出:五叶如掌,青碧色叶片间流动着金丝,根头密布的突起在晨光中闪烁,恰似金狮鬃毛的微缩。金狮轻舔幼苗,根头突起竟随呼吸张合,与阿山腕脉的太冲穴(肝经原穴)同频搏动。“此草得春木之气,”金狮的声音如洪钟,“根头‘狮盘’属土,却得金精所化,能疏肝健脾,恰合《内经》‘肝主疏泄,脾主运化’。”
阿山轻触根头,觉一股清甘之气沿肝经上行,先前因肝郁导致的胁痛竟随呵出的白气消散。更奇的是幼苗须脉——在土中织成网状,每根须尖挂着露珠,露珠内显映着人体肝脾影像:肝气如青藤舒展,脾气似沃土承露。金狮以爪尖点露,露珠竟化作微型狮头,落入阿山掌心,顿感全身气机顺畅,如春风解冻。“春参味甘性温,”金狮指叶片脉络,“甘入脾,温能散,最宜春季疏肝健脾。”
第二回 金狮细说五行理 瑶草初显七情性
金狮引阿山至谷中“五行台”,台心的党参幼苗正与东方岁星(木星)共振,根头“狮盘”的疣状突起泛着金芒,与太冲穴连线成“木生火”卦象。金狮展开玉牒,牒中刻着“金狮授药图”,图中党参根头对应人体中脘穴(脾经),须脉连接肝脾二经,恰合五行中“木克土,金生水”之理。“狮盘属金,能制肝木之过,”金狮以爪划地,画出太极图,“参得金精,故能疏肝而不伐脾。”
此时,幼苗突然发出清越的“角”音(对应肝木),与金狮的低吼共鸣。阿山见幼苗与自己的肝经形成气网,先前因思虑伤脾的食欲不振竟随音消失。金狮取柴胡、党参同置石臼:“参与柴胡相须,增强疏肝之力;与藜芦相恶,同用则伤脾,此乃七情至理。”臼中草药自发旋转,形成“疏肝健脾”药阵,阵中青气与黄气缠绕,正是“木土合德”的显象。
第三回 春分采参循木运 四气五味炼琼浆
春分日破晓,金狮带阿山采参。“采参需在卯时,”金狮爪踏震卦方位,“此时木气最盛,参得春生之力。”阿山见幼苗出土时,根头“狮盘”渗出金液,液滴在空中聚成“肝脾调和”古篆。盛参的竹篮底铺春砂,参入篮时,篮身竟发出“角”音,与天上岁星共振。“参性温,味甘辛,”金狮指根头突起,“温能散肝郁,甘可补脾虚,辛可疏肝气,此为四气五味之妙。”
阿山见参根在篮中自发旋转,根头“狮盘”的疣状突起随五运六气明灭——今岁甲己化土,木运不及,突起竟自动膨大,增强疏肝之力。金狮指向东方:“岁星运行至房宿,木气当旺,此参能应天时而调人体之偏。”阿山顿悟天人合一之理,参的药性竟如天地的调音器,随星象变化而损益。
第四回 煎汤救乡显奇效 肝脾调和焕生机
村中王老汉患“肝郁脾虚”,胁痛腹胀,食少便溏。阿山以春参配柴胡、陈皮煎药,汤成青碧色,表面浮着金气。“此汤借参之甘温疏肝,柴胡之辛散解郁,”阿山喂药时,见汤中显映王老汉的肝脾影像:肝气如结绳舒展,脾气似枯田得雨。老汉饮下,觉青气从太冲穴上行,至期门穴炸开,多年的胁痛竟随矢气消散,腹胀亦轻。
更奇的是李嫂子,因肝郁致月经不调,面色萎黄。阿山用参配当归、白芍,药汤成琥珀色,“参能补气,当归和血,相使为用。”李嫂子服后,觉气从丹田沿肝经上行,至乳根穴时暖流布散,次月月经如期而至,面色转红。阿山见她眉心自发浮现“狮盘”虚影,与药气共鸣,此乃“气能生血”的显效。
第五回 天人感应参木合 五运六气贯始终
清明时节,党参幼苗已长出红茎,根头“狮盘”的突起增至九枚,对应人体九窍。金狮立于苗旁,周身青气与参苗共鸣,阿山忽见两人的肝经连为一体,参苗须脉与太行的木行地脉同构。“参应春木,与天地同气相求,”金狮指天空苍云,“今岁风木主气,参能助肝疏泄,此为六气调节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