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若不为刀俎,必做砧上肉(1 / 2)

新语新编 山重疑路 3119 字 25天前

王羲之吃痛倒地,

身子伏在地上,

反而听得更清晰,

整个大地仿佛都跟着他的心跳动了起来,

这荡漾的心绪只持续的片刻,

王羲之就回过味来,

喊住郗璇,

说道,

“子房,

带着这些东西,

快走,

前面的渡口,

我准备了船,

不要回头。”

郗璇回头还想嗔他两句,

一看王羲之的眼神坚毅的像块石头,

立刻收起了小性子,

问道,

“逸少兄,

是发生了什么?”

王羲之摆了摆手,

说道,

“来不及解释了,

你再不走,

这些东西可就都给别人抢去了。”

郗璇也不再计较儿女情长,

打点好了这些南南北北的礼物,

带着手下的人,

离开了长亭。

见郗璇离开,

温峤、庾条才又从树林里出来,

温峤望着远去的马车,

问道,

“逸少,

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就是一时间说不上来。”

王羲之咧嘴一笑,

说道,

“太真兄不避一避吗?

大将军只怕就要到了。”

温峤摆了摆手,

说道,

“都是自家人,

有什么好避讳的,

你也是,

这以后子房姑娘,

就算是大将军的儿媳妇,

他还能拉下脸面……”

温峤说着说着,

回头看到王羲之憋着的笑意,

幡然醒悟,

扭起王羲之的衣领,

说道,

“混蛋,

什么事态紧急,来不及讲了。

你就是乘机把我那一份礼物,

也给了你老丈人。”

王羲之拍了拍温峤的手,

说道,

“哎,太真兄,

君子动口不动手。”

温峤把眼睛一瞪,

问道,

“我是君子嘛?

我是浪子。

君子可欺之以方,

我可没那么方。”

王羲之又拍了拍温峤的手,

说道,

“哎,太真兄,

我家道深叔父说了,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看鱼情看水情。

这都是自家人,

你就当给小弟随礼了。

再说了,

你让谯王的大军退回了朱雀桥,

又让西阳上军缠住了琅琊上军,

那,

刘隗的丹杨兵可就长驱直入了。

你难道就一点也不担心殿下的安危嘛?”

温峤把王羲之扔到地上,

指着他说道,

“行,

这次被你算到了。”

回头看看庾条,

说道,

“你哪?

你是和我回去救驾,

还是和逸少在这里,

等着大将军到来?”

庾条笑了笑,

说道,

“太真兄也知道,

我这点能耐实在有限的很,

在庾家六子二女中,

也是最不起眼的。

就算回去了,

也不见得帮得上什么忙。

再说了,

太子天天有得见,

大将军这样的英雄,

还真没机会见见。”

温峤点了点头,

带着一肚子气,

转回乌程县。

长亭之中,

又剩下二人等着夕阳。

王羲之问道,

“幼序,

我有意把你介绍给大将军,

先在豫章太守殷羡手下做个郡吏,

你看如何?”

庾条看了看王羲之,

又指了指自己,

问道,

“逸少兄,

我不太明白,

论才情,

我四兄季坚誉满京城,

论交情,

你与我六弟稚恭书信不断。”

王羲之挥了挥手,

示意对方坐在旁边 ,

说道,

“幼序兄,

你似乎,

不太看好自己。”

庾条点了点头,

说道,

“他们各个都得了月旦评的上品,

独我一人,

品评的中正,

见了我就躲,

生怕脏了眼睛似的。”

王羲之笑了笑,

说道,

“你就这么看重这个品评定品?”

庾条撇了撇嘴,

说道,

“逸少兄,

你是不用在意,

家里是叔伯,

不是刺史,

就是将军。

以后这出将入相,位列三公,

也是顺理成章的。

我听说,

你十三岁的时候,

吏部尚书周伯仁,

就在席间,

当着京城所以才士的面前,

把牛心割给你吃?”

王羲之点了点头,

说道,

“确实有这事,

不过,

你也不用太担心自己,

你毕竟还是太子的小舅子。

品级不品级的,

没那么重要。”

庾条摆了摆手,

说道,

“逸少兄,

你是不知道啊,

我这个老五,

在家里多不受重视,

太子这条路,

我怕是走不通,

况且,

时局这么乱,

太子未必就能安稳的继位,

再说,

太子越是贤能,

只怕……”

就在庾条说到此处时,

亭外一人搭话,

“只怕什么?

我不知道,

京城里,

居然还有此般少年,

倒是我看走了眼。”

声音落处,

王敦一个人走了进来,

前后左右,

都没有护卫,

就这么孤零零的站在了庾条面前,

庾条下意识的按了一下腰间的剑,

被王敦全都看了去,

王敦问道,

“怎么?

现在的少年都这么勇了嘛?

你也要试试手中的剑是否锋利?”

庾条被对方的蜂目瞎得一哆嗦,

但还是挺了挺腰杆,

说道,

“大将军就是不想听,

我也要说,

我劝大将军不要走霍光的路,

否则,

重蹈覆辙,

身死族灭,

在所难免。”

王敦抚须大笑,

“咴咴,

你这小子还真敢说,

你知道,

陛下给了我使持节之权,

两千石以下的官吏臣民,

可以先斩后奏。”

庾条手有按在剑柄上,

说道,

“大将军要是听不得真话,

也就不会让逸少公子,

带我来见您了。”

王敦拍了拍庾条的肩膀,

说道,

“他们都是庾家六子,

只有这老五不入流,

我看哪,

这哪里是不入流,

分明是不同流。

元规那个路子,

是走不通的。

你倒是让我多了几分惊喜。”

庾条笑了笑,

说道,

“大将军谬赞了,

家兄之才德,

条万不敢望其项背,

只是,

大将军若听我一言,

当即可收兵回武昌。”

王敦不置可否,

扭头问向已经站在身后的王羲之,

“阿羲,

你怎么看?”

王羲之说道,

“伯父,

这正是孩儿要问您的,

您怎么倒来问起孩儿?”

王敦点了点头,

说道,

“咴咴,

这小子有趣的很哪,

一手按着剑,

另一只手也没闲着,

怕是手里还攥着什么毒粉脏灰吧。

这般年纪,

有这份胆气,

已经是难得。

更难得的是,

还有这份算计。

就这样的人,

还能耐着性子,

不在人前展露,

这份韬略,

就更了不起了。”

王羲之点了点头,

说道,

“孩儿也是这么想的,

新去的豫章太守殷羡,

说是缺个能里能外的帮手,

孩儿觉得,

这位庾幼序,

就是上佳人选。”

王敦回头看了一眼王羲之,

又点了点头,

说道,

“咴咴,

你这小子,

老子身边这些官职都被你安排了,

老子还安排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