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先将大唐本身与吐蕃内部的情况简略陈述一下,接着便又说道:“而今两国欲争一时之强,各有不妥之处。甘凉至于碛口,多有群胡游移不定,尤需深为戒备。</p>
去岁杜相公入朝,突骑施袭我安西,其后虽复有贡,亦不得不防,若与吐蕃为盟,则我安西不稳。甘凉之前回纥诸部因畏突厥而暂附于我,仍为轻于去就、贼心未泯,若统合不善,其必为乱。</p>
此诸情势纷繁复杂,皆难凭一战而定。河西王使君决战斗胜虽其所擅,统合诸端、谋略周详实非所长。稍后入朝夸功,若其所奏止于武功威权,则河西边事必败其手!”</p>
这一段话张岱不只讲论了唐蕃之间的情势,还涉及到安西四镇与甘凉诸胡,言语虽然简略,但所蕴含的讯息却是极为丰富。</p>
李祎虽然日常也比较热心于韬略兵法与边情时势,但毕竟居丧数年、远离时势,在听完张岱这一通分析后,也是需要消化良久。</p>
其实进入开元中期之后,中枢掌权之人换代,大唐对于周边胡虏蛮夷的态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p>
开元初年秉政的姚宋二张虽然在边事主张上有些差异,但基本上也都秉持着一个恩威并施的理念。</p>
他们这些人经历了高宗年间与吐蕃交战的沉痛教训,也经历了武周年间的边事衰退,所以意识到以一国而制群胡还是有些不切实际,或者说代价极大。</p>
所以在他们执政过程中,虽有对外的战事,但也同时非常注重对周边诸胡的羁縻与拉拢,尽量避免树敌太多、多线开战。</p>
但是随着他们退出时局后,之后上台的无论宰相还是边将,都处事强硬,缺乏刚柔并济的手段,给边事上埋下许多的雷。</p>
就比如当下入朝的宰相杜暹,在处理突骑施的问题上就比较强硬粗暴。</p>
大唐先以阿史那怀道之女为交河公主和亲于突骑施苏禄可汗,交河公主遣使率马千匹往安西互市,因其态度傲慢被杜暹鞭打扣留,马匹经雪冻死。</p>
其后苏禄可汗率军围攻四镇,掠人畜积储而还,仅余安西城。在听说杜暹入朝为相后,苏禄可汗便也引部暂退,朝贡请罪。</p>
但是到了法,战略全无主次。等到天宝时期,漫长边境线上几乎无处不战,整个大唐就仿佛一朵四面炸开的绚烂烟花!</p>
张岱眼下正站在这种转变的开始,他急于结识李祎并输出自己的看法,就是希望能够尽力对未来的边事走向施加一定的影响,让节奏变得更加符合实际和有条理,让大唐强大的国力能够有计划的持续向外输出、压制群胡,而不是一股脑的四处挥霍喷洒。</p>
李祎这里还在消化吸收张岱所言边事诸类,外间却又有属员入禀道:“启禀大王,杨虢公使员递帖,欲入署中。”</p>
“虢公至此何事?”</p>
李祎闻言后便面露疑惑,略作沉吟后便望向张岱,见张岱微微颔首、表示是为其而来,于是便又起身示意张岱和自己一同外出迎接。</p>
杨思勖是乘着步辇被仆从们抬进来,看来痛风还是没有好利索,见到这架势,张岱也是挺感动的,连忙入前道:“小子为事所扰,竟劳虢公负病出问,当真受宠若惊、铭记大恩!”</p>
杨思勖先是对他点点头,然后又对信安王说道:“老朽风疾未愈,难能起拜大王,欲借此方屋庐一用,还请大王赐给方便。”</p>
“虢公言重了,衙旁庑舍本就用作处置便宜,虢公任用即是。”</p>
李祎闻言后便对杨思勖说道。</p>
杨思勖示意张岱随他往庑舍去,视线一转见到王守贞正在人后欲向外走去,他当即便抬手一指,喝令道:“且将此徒暂拘起来,事未分明,不许离去!”</p>
原本信安王返回衙署,王守贞还没有太过紧张,就算其人袒护张岱,总不至于结怨刁难他,他还可以全身而退。</p>
可当见到杨思勖到来后,他却脸色大变,若是落到内官手里,即便没有性命之忧,他怕也免不了被羞辱一通。</p>
所以他正打算暂且溜走,结果随着杨思勖一声令下,顿时便被其仆从团团包围起来,形势处境顷刻逆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