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6章 北洋水师落幕,甲午之后再无淮军(2 / 2)

他走下舱室,昏暗的油灯下,士兵们有的在擦枪,有的在包扎伤口,没人说话,只有铁炮冰冷的金属味弥漫在空气里。</p>

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兵,脸上还沾着黑灰,见了他,挣扎着要站起来,却因为腿上的伤踉跄了一下。</p>

“大人,让俺再放一炮吧!”</p>

小兵眼里闪着光,“俺爹是‘扬威’舰上的,去年黄海大战没回来,俺替他报仇!”</p>

丁汝昌拍了拍他的肩膀,那肩膀瘦得硌手。“好孩子,炮弹要省着用。”</p>

丁汝昌深吸一口气,转身走进舱室。</p>

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封早已写好的信,那是给李鸿章的绝笔,字里行间没有怨怼,只有一句“臣力竭矣,唯有一死以谢朝廷”。</p>

然后,他取过桌上的鸦片,那是他多年来治咳用的,此刻却成了最后的归宿。</p>

“告诉弟兄们,愿降者……自便。不愿降的,随我守到最后一刻。”</p>

亲兵扑通跪下,眼泪直流:“大人!您不能……”</p>

“去吧。”</p>

接着端起盛着鸦片的碗,手很稳。</p>

窗外,炮声、喊杀声、爆炸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悲壮的挽歌。</p>

……</p>

丁汝昌,北洋水师提督,作为最高指挥官,在多次拒绝日军劝降、确认突围无望且弹药耗尽后,服鸦片自尽,以死明志。</p>

刘步蟾,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定远”舰管带,在“定远”舰受重创无法修复后,为避免军舰落入日军之手,下令炸沉“定远”,随后服鸦片自尽,践行了“舰亡与亡”的誓言。</p>

杨用霖,“镇远”舰管带,在丁汝昌、刘步蟾自尽后,日军再次劝降,他严词拒绝,用手枪自戕殉国,死前高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p>

张文宣,威海卫陆路守军统领、记名总兵,负责刘公岛炮台防御,在陆路防线崩溃后坚守至最后,随丁汝昌同日自尽。</p>

自此威海之后,昔日亚洲亲自去谈判议和,因为他比较软弱,能争取更多利益!</p>

接着天幕画面一转……</p>

马关条约</p>

四个大字出现在天幕之上,光绪帝看着这四个字整个人浑身颤抖。</p>

皇帝的权利他没享受到,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倒是全落在了他的头上了!</p>

……</p>

(老规矩还是五星书评!)</p>